[写作]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漫笔。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写作]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漫笔”,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作文可以发掘学生表达能力的潜力和特色,平时可以多看看优秀作文写作技巧,有利于我们的写作提高,如何写出一篇优秀作文呢?与“[写作]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漫笔”相关的议题是本文讨论的焦点,如果您正在寻找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内容请关注我们的网页!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很多很杂,而小学数学六年级的总复习,我认为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二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阶段,尤其要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通过这段时间的复习,我有以下体会:WwW.xmW98.cOM
首先是审题要严谨。数学的逻辑性强,不能由于审题时的一点差错,而使结果出错。对题目意思理解上的一个小小的疏忽,会直接影响学生正确解答问题的最后结果。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其次是要教会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在解答后还要考虑答案的合理性。
最后要做到认真检查验算。在解题完成之后的复查,找出错误之处尤其重要,也是一件考验学生能力的事情,要把求得的答案当作一个条件代入题目中进行检验,这就需要老师平时通过一定的训练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而平时学生这点往往做不到,好象也没有这个习惯,所以老师平时必须加强这个方面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从中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有意识地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老师不仅要关注教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学生是如何学的,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编辑推荐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系列(11篇)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
2.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3.能按要求画扇形。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2.如何按要求画扇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把事先准备的画着三个角的纸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量出这三个角的大小并表示出来.
二、形成概念,探求新知
(一)认识弧。
(1)教师直观演示: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虚线圆,再在圆上任意取两点A和B,然后用实线连接AB两点。
(2)设问:AB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面画出来的?模仿老师的画法,请你也在一个虚线圆中画一段实线。
(3)揭示概念,指导读法。①学生练习后,教师直接指明: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做弧。读作弧AB。
(4)练习读法。投影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认识弧,并读出来。
(二)认识扇形。
(1)教师用彩笔连接A点和圆心O,B点和圆心O。并且用彩笔将弧AB也连接起来,再用彩笔将扇形涂色。
设问:
①涂上彩色的图形同我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什么东西有点相似?(扇子)②它是圆的一部分,是由什么和什么围成的图形呢?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揭示: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弧)围成的。
指导学生练习。在刚才认识的圆中画出扇形。
投影显示练一练第1题,要求学生回答时讲明理由。
继续认识扇形与三角形的关系。设问:想一想,扇形与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三)认识圆心角。
(1)在例图中标出圆心角鈭?,指出像鈭?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观察并设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必须在哪里?
(3)投影显示,练习第1题,指出哪些是圆心角?哪些不是?简单说明理由。
(4)教师出示一组相等的圆,复片投影,分别显示圆心角是150掳20掳90掳、40掳四个扇形,通过直观比较。设问: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归纳: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反之,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教师出示圆心角相同,但半径不同的一组圆,同样进行直观比较,
(四)指导画扇形。
(1)练习:画一个半径3分米,圆心角是80掳的扇形。
(2)讨论作图步骤,边讨论边演示
三、巩固练习
书面作业,完成P.10第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扇形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反之,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课后反思:
本课在人教版教材中属于选学内容,在冀教版中改成了讲读内容,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扇形和圆形一样,都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扇形里面蕴含的数学信息更是十分丰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循序渐进,将扇形的组成、大小的关系等一一道来。学生对扇形顶角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我借用扇子一把,形象的给学生诠释了扇形的大小和圆心角有关,学生恍然大悟了。这为以后进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半径、圆心角的认识,也为以后进行非正规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做好了铺垫。总之,扇形的认识这一节内容作为讲读来对待,我认为是十分有效的。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2
中位数
教学目标
1.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会求中位数。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方法,体会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
中位数意义的理解及求法。
教学难点
对一组数据的具体情况及所要分析的问题作出何种统计方法的合理选择。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统计知识,这节课我们将研究新的统计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中位数
出示五(1)班第3组同学掷沙包成绩统计表:
问:你觉得他们掷沙包的一般水平应该是多少米?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米36.834.725.824.724.624.123.2
(生可能会估计在23-25米之间或说用平均数来表示等。)
引导如何计算平均数并计算出平均数27.7。
问:平均数与估计数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引导观察统计表中的每个数据与平均数之间的差别。(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问:那用怎样的数据表示比较合适呢?为什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汇报。)
小结:24.7这个数据,比它前面3个数小,比它后面3个数大,像这个位置处于一组数据正中间的数,我们就把它叫这组数的中位数。(板书)
2.理解中位数
中位数可以对事物的大体趋势进行判断和掌控,它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适合反映事物的一般水平。像第3组同学掷沙包成绩所用的中位数24.7,说明这一小组中超过一半的同学掷沙包成绩都能达到和超过这个水平。
问:
①某班同学数学单元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88,请说说这个数据说明什么问题?
②绍兴县某月的空气污染指数的中位数是65(50--100为良),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
①如果把25.8改为31.4,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否发生变化?是多少?中位数呢?为什么?
②如果把24.1改为22,平均数和中位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③如果把25.8改为24.4,平均数和中位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④如果把24.1改为24.8,平均数和中位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小结: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大小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平均数与每个数据的大小有关,与数据的排列位置变化无关;中位数有时与数据的大小变化无关(其所在数据的排列位置不变时),有时与数据的大小变化有关(其所在数据的排列位置变化时),中位数的变化与其所在一组数据的位置排列顺序变化有关。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3.求中位数
出示五(2)班7名男生的跳远成绩统计表: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男生跳远的一般水平合适?为什么?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米3.062.902.743.522.832.892.78
(1)分别求出平均数和中位数。并问中位数怎样求?(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得出:是把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求中位数。)独立完成求平均数与中位数。
(2)把求得的平均数、中位数与各数据比较,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3)如果2.89m及以上为及格,有多少名同学及格了?超过半数了吗?
(4)如果再增加一个杨冬同学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又是多少?
根据学生出现争议问:你求出中位数了吗?怎么办呢?
(通过前后题目的数据数对比)组织学生讨论小结:当一组数据有双数个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学生独立计算该中位数。
4.新知小结:
观察比较上面几道题的中位数与平均数,说说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异同。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与学习,你又有了什么收获?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圆柱展开图和探索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认识圆柱展开图,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建立展开图与圆柱侧面、底面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圆柱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运用表面积公式计算实际图形的表面积。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2.复习相关知识
(1)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它们是怎么计算的?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圆柱,揭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说说应该要求出圆住的表面积,必须哪些条件吗?并说说理由。
生:因为圆柱的表面有一个侧面和两个底面。所以用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2.教学圆柱的表面积
(1)师:(课件出示上堂课中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上堂课,我们研究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以及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谁还记得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拿一个圆柱形的纸盒,指出它的侧面和两个底面。然后展开,使学生直观看到圆柱展开图是两个同样大的圆和一个长方形。
(4)议一议: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学生讨论。
学生:圆柱的表面积就是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
(4)教学例题:
出示教材中圆柱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圆柱的高和半径,鼓励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5)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如果出现列综合算式的,要给予表扬。如果没有。提出兔博士的话,鼓励学生尝试,老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练习
试一试
(1)提出试一试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
(2)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注意本题中给出已知条件是圆柱的底直径。
四、巩固
练一练1:则由学生独立完成。
练一练2:此题是一个半圆柱体,应该怎样理解它的表面积,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再让学生自己来完成。
练一练3:先指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自主解答。
五、家庭作业
自己找一个圆柱体的物体,来测量它的数据并计算出它的表面积。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综合应用
教学重点:
合作实践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深层探究。从数据中感受力量。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并准确进行推算。
设计理念:
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阅读信息,交流体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说说相关感。学生小组讨论资料中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集体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小结: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二、小组合作,实践探索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选择第一项实验进行操作
1.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做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不是整毫升数,提醒学生取近似值。
选择第二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
选择第三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
学生进行分组并选择一项实验。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实践操作后,
小组填写好图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图表的填写,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推算的方法,并提醒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
三、交流收获,畅谈体会
1.组织交流不同实验小组所得的数据以及图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2.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学生集体交流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节水的方法和建议
课后总结:
(教师做总结)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水资源不足不仅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且已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健康甚至生命。不断加剧的水资源危机使人们终于清醒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再也不能无节制地浪费水资源了,而必须管好、用好这有限而又宝贵的水。人们的日常生活、科研工作和工农业生产都要用到水,因此就要在各个环节都做到节约用水。农业上节约用水,就是要设法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工业上节约用水,就是要改进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生活中节约用水,就是要设计高效节水的洗衣机、小容量的马桶水箱等,同时还要增强节水意识,改变用水习惯,提倡和鼓励节约用水。日常我们可以用洗衣服的水来拖地,洗完青菜和洗手所剩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或浇花。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没有一丝一毫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不停地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比如一些学生用水时,开了水龙头,用完水后就不把水龙头关上,让水无节制的流淌。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流失,还有一些工厂污水排放指标达不到标准就直接把污水排放到河里了,造成河下游的水就被这家工厂污染了。甚至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故意把水龙头。总之,作为我们小学生来说,节约谁资源从小事做起。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同学们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同学们的空间观念。
3.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产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物体在生活中的位置与图上位置的正确转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引发问题
1.介绍五子棋的下法,什么规则,如何获胜?
2.在黑板上与学生下五子棋,由于学生在座位上,只能口述摆放位置,由此引发思考,怎样才能简洁、迅速并且清楚地描述出落棋的位置?
在小小的游戏中我们都能发现数学问题,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的存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都可以成为一个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手。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位置的表示方法。(课件出示)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介绍自己在班里的位置。
让学生明白,要想清楚的描述自己在班里的位置,必须要按一定的顺序。
2.统一要求,用第几组的第几个来描述自己在班里的位置。
同时板书出(第几组,第几个)的文字形式。
当我们排列成整齐的队列时,我们每个人的位置就可以用这样的两个数表示出来,举两个例子并板书出来。
板书:(第几组,第几个)
(6,2)
(8,1)
疑问:用一个数能描述自己的位置吗?
像这样的用两个数表示位置的方法叫做用数对表示位置,这样的一对数我们称它为数对。
板书课题:用数对表示位置。
再用数对表示出自己在班里的位置。
3.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将学生座位抽象出平面图,在图中再次巩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横后纵),形成初步的坐标轴形式。(课件演示)
使学生明确:第几组表示的是列数,第几个表示的是行数,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说列数,再说行数。
难度稍微加大,变成利用数对来找相应的点,但由于是在学生熟悉的环境里进行,所以对于理解不难,为后面在平面图中找相应的点做下铺垫。
补充课题,用数对不仅可以表示我们每个同学在班里的位置,象这样在图中的某一个点的位置的也可以用数对表示。
物体在生活中的位置与图上位置的正确转换,是这节课的难点,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过渡进入平面图的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可以更好的理解,使数学与实际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
在其中强化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且研究出同一列的点,用数对表示时的特点,同一行的点在用数对表示时有什么特点?
三、实践应用
(在第一部分中,学生已经对用数对表示位置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在这部分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对于出现的问题再进行反馈讲解。)
1.出示书中情景,利用数对解决图中问题。
公园导游图,用数对表示各个景点的位置。
让学生先自己说再与同伴说,最后上台汇报。
2.利用数对找点。
注意先找横坐标数再找纵坐标数。
质疑反馈。
四、拓展应用
1.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运用到类似的知识?
(1)在棋盘上标出数据,继续课前的棋局。
(这是一个运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游戏,利用游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巩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且也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的一个例子。)
(2)介绍地图中用经纬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与今天所学内容相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将所学的内容放入一个更广泛的应用空间,让学生感受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产生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的学习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那才是鲜活的,是有实际意义的。)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6
圆柱的体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2.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3.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具准备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2.(出示幻灯片长方体)这是什么体?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同样的方法复习正方体。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以用一个统一的公式来表示是怎样的?
[复习旧知,为后面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做铺垫]
二、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生日吗?你们都喜欢过生日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
生:有礼物,还有生日蛋糕。
师:今天是亮亮和爷爷的生日,你们观察一下书的图片,发现了什么?
生:亮亮的一家在一起过生日,亮亮和爷爷都有一个生日蛋糕,而且爷爷的生日蛋糕大,亮亮的生日蛋糕小。
生:亮亮和爷爷的生日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说说,爷爷的生日蛋糕,意味着什么?联系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说。
生:生日蛋糕大,就意味着它的体积大,生日蛋糕小,就是它的体积小。
师:你们真棒!那么想不想知道两个生日蛋糕的具体大小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三、推导、论证
1.拿出两个不易分辨体积大小的茶叶筒。
师:你们能说出哪个茶叶筒体积大吗?怎样比较两个茶叶筒体积的大小呢?
让学生思考和交流。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
4.师生合作。用教具把圆柱等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把圆柱等分32份同样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观察两次等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不同点: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起接近一个长方体。
5.同学们观察一下,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同时板书。
生:近似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7.根据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四、实际应用
1.要求圆柱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生:底面积和高)
2.如果已知底面积和高,你们会求圆柱的体积吗?
出示书中的例题:一根圆柱形的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学生读题,特别提示统一单位。学生自主计算后全班交流。
4.反馈练习。P31页练一练1。
练一练2:理解题意,使学生理解方钢的体积与锻造后的圆柱形体积相等,再自主解答。
五、家庭作业
测量你身边的圆柱的体积并向大家汇报你是怎样测量的?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好?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P10~11例6、例7和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打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的物体有大有小,看,你能比较这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吗?(出示一个苹果和一个大枣)你是怎样比较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有关物体的大小的知识——体积和容积(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认识体积
1.出示两个有同样多水的相同玻璃杯,让学生看清两个杯子里水面同样高。
(1)先在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大枣,让学生说明水面有什么变化。
提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大枣占有了水中一块地方)
指出:大枣占有一块地方,我们就说大枣占有一定的空间。
因为大枣占有空间,把水往上挤,所以水面上升了。
(2)在另一个杯子放入荔枝。
(3)提问:现在水面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再比一比,哪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水面会上升得高一些?
指出:因为荔枝大一些,所以这个杯子里水面上升得高一些,说明这一石块所占的空间大。
提问 :谁来说一说,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哪一个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2.出示大小不同三种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如果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中,在倒满水,哪个杯里所占的空间大?
让学生说出,大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大,小的水果所占的空间小。
指出: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也就是说,大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小。
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说能说说生活中两种物体体积的小。(说完整的话)
认识容积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纸盒,比较一下哪个体积大一些。(例7)
(1)学生比较并说明理由。
指出:书盒能容纳书的体积就是书盒的容积。也就是说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两种容器的容积。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
第1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然后教师可以操作演示,在让学生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第2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然后再根据容积的含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说明三维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使学生明确:因为它们都是有同样大小的8盒饼干堆成的,所以它们所占的空间大小也就一样。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5.让学生明白杯子装的多说明容积大,杯子装的少的说明容积小。
6.第3题可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让后同桌交流摆的是否正确。
7.第4题可以让学生分别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8.第5题中的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而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的收获大吗?你觉得学好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吗?
五、布置作业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8
圆柱的体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同桌合作,测量、计算圆柱形物体体积的过程。
2.会测量圆柱形物体的有关数据,能根据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
3.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能根据学生自己测量的数据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给出圆柱底面周长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具准备
学生自备的茶叶筒或露露瓶。
教学过程
一、测量茶叶筒的体积
1.师:同学们,我们要想计算这个茶叶筒的体积,应该首先知道哪些数据?
生:茶叶筒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
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来亲手量一量你们手里的圆柱体的各个数据,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
2.交流测量数据的方法和计算的结果。
3.刚才同学大部分都测量的是茶叶筒的高和直径或半径,有没有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的?如果有,就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如果没有,就提示大家,如果给出了圆柱底面周长,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生:利用周长先求出半径,再进行计算。
师:你们会不会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呢?如果已经忘记,就进行一下提示:在圆柱的底面上做一标记,然后把圆柱体在直尺上进行滚动。或用皮尺测量。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底面周长,并进行计算,看看和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二、巩固练习
1.一根圆柱形水泥柱子,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200分米,求它的体积?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1-3题。
三、家庭作业
1.练一练的第4小题。
2.①一个圆柱的的体积是141.3立方厘米,底面半径3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②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2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克?
圆柱的体积
第三课时容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容积计算问题的过程。
2.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容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体积公式计算保温杯的容积。
教学难点
计算容积所需要的数据是容器内壁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如何获得这些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注意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3.注意保温杯内壁的厚度应该减去几个才是内壁的直径,高应该减去几个厚度才是内壁的高?
4.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新课小结
1.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计算容积与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提高练习
把6个这样的保温杯倒满水,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水?
注意大头蛙的话:1毫升水重1克。
五、巩固练习
1.拿一个水杯,量出它的内直径和高,算一算这个水杯大约可以装多少水?
注意:如果给出水杯的外壁直径、杯壁厚度和高,怎么计算?(内壁就减两个厚度,高减一个厚度,因为水杯没有盖。)
2.练一练1:求水杯的水有多少是求水杯的容积吗?水杯的高度与计算容积有关吗?需要用哪个数据来计算?(杯中水的高度)
3.练一练第4小题。怎么钢管的体积?
1)钢管体积=大圆柱体积-小圆柱体积
2)钢管体积=钢管环形底面积高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有关万以内数的数的读写法,比较大小等,培养学生的数感。
3.会计算万以内有加减法,小数和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会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运算。以及两步运算为主的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万以内数的读写法,会比较数的大小;结合生活实际,会估一估。准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基本计算。
教学过程:
一、我的成长足迹。
1.师:同学们,三年的学习生活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我相信你们肯定有很多话要对同伴和老师说一说吧,谁愿意说一说三年来你在数学上有了哪些收获?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3.作品欣赏。
将上学期在数学活动周中获奖的优秀学生作品《数学小报》进行展示。
学生的优秀作业本进行展示。
4.学生自评、互评。
自我评价:说一说自己三年来在课堂上、作业方面、数学兴趣等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以及说一说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
同桌互评:同桌之间或者比较了解的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
二、计算。
1.简单地复习有关加减乘除的有关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练习。
2.让学生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把学生作业中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和类型进行讲解。
3.完成书本上课后习题:要求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检查,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检查的。从而提高学生检查的意识和能力。
二、基本练习。
1.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下画钩。
(1)两个数相乘,积比1000大一些,比2000少得多,可能是();
327048192151
(2)38与23的积可能是:
863874594
这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然后老师进行概括。如第二题,可以先判断积是个位是几,因为两个乘数的个数是8和3,所以积的个位肯定是4,因此排除863,再进行估算选出合适的答案。
2.找规律填数。
(1)208520902095()()
(2)120011001000()()
先找到一组数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规律填写下一个数。
3.在括号内填上>、<或=。
认识符号>、<、=的意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对于常见的量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复习克、千克质量单位。
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回想一下: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1千克。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
5.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多长?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先确定一个标准,再估算。
第一个问题: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200张纸大约厚12厘米;
第二个问题:一个班大约40人,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30个班。
第三个问题:10步大约7米,1200步大约1207=840米。
不同的纸张厚度不同,不同的人步长也不一样,实际教学时可请学生选实际量一量,再估算。
总结:
比较分数大小:
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代数运算法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B+AC
作业:
1.直接写出得数。
1028+998=20xx-619=1830=96060=0.37+0.73=
1.4-0.5=0.30.04=80.01=2.29229=82+62=
+=20-1==1=9.1=
0=12.2+8%=812.5%=50%=1010%=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800-(287+365)71799+71720xx-172832
88434+17211593-[(4419+44)5]125208050
139+159+1791040.250.32+11.7+4.68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收获,体会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展开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难点
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够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圆柱表面展开电脑动画展示。
学具准备
纸质圆柱形茶叶罐、长方形纸、剪刀、圆柱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P22中的物品,找出圆柱形的物体,再说一说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物体。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2.拿出圆柱体茶叶罐,或者是学生自己准备的露露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特点?并说一说摸圆柱表面的感受。
谁能说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一个侧面)
那么大家猜猜侧面是怎样做成的呢?(说说自己的猜想)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
利用手中的材料(纸质小圆柱,长方形纸,剪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刚才的猜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可能会出现很多种可能,比如斜着剪、拐弯剪等,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也可能有的学生把长方形纸卷成圆柱的侧面。
2.观察对比
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
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面积吗?
4.小组汇报
(选出一个学生已经展开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
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
长宽=底面周长高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师: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用此法展开)
三、实际应用
1.填空。
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形,也可能是()形。
2.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3.练一练第一小题:你认为哪张纸比较合适?
四、课后作业
P24练一练第2、3小题。
冀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会进行计算,学会检查,并提高准确率。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生活实际问题,能列举各种结果。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哪种要便宜。
出示书本上的两幅图,让学生看懂图意。
第一幅图:如果把2千克的大瓶作为标准,那么小瓶的要达到大瓶的数量,需要乘4,所以价钱也乘4。如果把小瓶的作标准,那么大瓶装的买500克,只需要除以4,价钱也除以4。
第二幅:判断哪种油便宜。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
二、计算。
让学生把这些题做在2号本上,教师批改后,再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让学生练习。
三、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么样安排桌子?
合理地安排桌子,要让客人都有座位,桌子上又没有空位。
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安排方法,如8张圆桌,2张方桌;4张圆桌,7张方桌。
四、递等式计算。
也要求学生做在2号本上,独立完成。
五、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小明做每件事所需要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30分,扫地5分
擦家具20分,晾衣服5分
怎么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教师引导学生用洗衣机洗衣服的同时,先后做扫地、擦家具两件事,共用25分,最后晾衣服5分,最后晾衣服5分,所以至少要花35分。
六、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和图片:小猫到小狗家做客,要过两条河,画一画有几种走法。
(1)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
(2)可以进行板书:A--C、A--D、A--E
B--C、B--D、B--E
七、在方格中填上适当的数。
要求:(1)5位于中央;
(2)每一数字不能与比它大1或比它小1的数字在同横行;
(3)2、4在最下面一行;
(4)1和6在最上面一行;
(5)8在5的上面;
(6)9在中间的竖行内;
(7)3、4、6在最右边的竖行内;
(8)7在3左边的第二个空格内。
让学生根据要求一步一步地填入空格内,最后集体校对。
答案:
186
753
294
八、数学活动:24点。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前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4点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进行小组比赛。
二年级风娃娃教学思考其六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那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二年级风娃娃教学思考其六》,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必看的“二年级风娃娃教学思考其六 ”精选文章即刻推荐,优秀的文档写作能力是学习和工作成功的重要保障,我们也会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范文给写作构思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你也想创作出好的范文嘛?
“清晨一失后难摹”。为了珍惜这一节“清景”,冷静之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收获还作了几点深思。
“清景”之一,因为有了“商量”,这节课极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热情。
“兴趣是最好地老师”,有兴趣,学生才愿意学,才乐意学。这种兴趣从哪里来?我想就是“商量”,是商量点燃了学生的兴趣之火。这节课,是以商量贯穿了始终,从开始和学生商量上什么课,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和课后的拓展,都是在一种民主的商量氛围中进行的,作为教师,只有拎着课堂教学的线索,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学生都是怀着巨大的热情去参与到学习中,真正再现了师生互动的喜人局面。
“清景”之二,因为有了“商量”,这节课极好地铺就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课堂温床。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另一个前提,就是合作氛围成功的营造了,靠的是什么?是“商量”。可以说,“商量”让这节课出现了极为融洽的师生“双边”合作,更出现了极为合理的生生“多边”合作的局面。
“清景”之三,因为有了“商量”,这节课极好地启动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火车。
课堂要热闹,课堂要艺术,但是课堂毕竟不是演戏,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培养能力的场合。这节课,我认为也达到目的,这几个环节的具体教学操作都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展开教学活动的,而且从教学的效果来看,几个环节的探究情况都比较到位,而为什么会如此到位?究其原因,还是“商量”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6篇
我们已经帮您收集了一些与“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有关的相关知识,我相信这些洞见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市场。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老师有必要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使老师把备课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固定下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篇1】
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预设”的非常好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常常会“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的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使学生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评价“预设”的效能高低,应当分析“预设”是否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谋划好“预设”。使“预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质量。
在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小学阶段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和重点。为以后的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材提供了情境,让学生自己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最后由教师给出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既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也不能过低地估计学生,新知的学习应源于学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自由而主动的学习。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只是初步认识,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较为困难。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
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具体、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再逐步过渡到借助计数器的比较,最终能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要贴近学生,俯下身子来备课,多和学生交流,不失为备课的有效途径,课前短短的交流和调查,胜过教师长时间的“闭门造车”。
三、要在“生成”中即时准确“预设”
教师要了解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情况,关注学生有什么创意?有什么困难?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做适当的调整,把学生的情况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来利用,而不是作为负担。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作出“生成”的教学策略。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真正做学习的小主人。
四、要在“生成”中不断调整 “预设”
本节课上完以后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新授部分过程太快。应从数的组成的角度去比较数的大小,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为后继教学做铺垫。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2.习题的设计要细化,要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认真的吃透教材,精心的设计每一个数学活动,使我的每一位学生有所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篇2】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用心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篇3】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数学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也日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生活语言。重视培养学生数的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体会到数的产生与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识的数”是在教完10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次实践活动。《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教学知识,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教学和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现实而又有趣的教学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通过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糊涂的小蓝猫”这个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唤醒了学生们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了情绪的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用100以内熟悉的数字说一句话的活动中去。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100以内数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作用。所以课堂上,老师先让同学们看看一张自己的全家福,引导出学生说出自己家中熟悉的成员的岁数,然后再以猜年龄的智力游戏的形式说出今年64岁的人可能是小明的什么人,使学生感受到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活动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教师能巧妙地设计猜、数、糖果和花生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注意关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合流,让学生体会到同伴之间的合作,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的自主探究活动,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逐步增强估算的意识,掌握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肯定自己,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自信。
3.通过激励措施,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4.注意课外延伸,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运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再安排走出教室,到校园里数一数,是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使他们真正学到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篇4】
认识图形这节课是在学生第一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体会“面”在“体”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因为学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经验,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我就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引入新课,让学生辨认立体图形并介绍一个新立体图形朋友:三棱柱。富有童趣的教学语言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更愿意倾听。我说:三棱柱来到我们一(描、摸、找后,再通过小组交流的基础上,突破了重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节课更是充分体现了这点。所以,我设计了:“找一找”,让学生找身边的平面图形;而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发现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教室门的面是长方形的,地板砖的面是正方形的……“看一看”,让学生欣赏利用平面图形拼成
的各种美丽的图案;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对美丽的图案发出一阵阵惊叹。“画一画”,让学生利用本节课学习的平面图形画出最美丽的图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篇5】
这部分教材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准确描述数之间的大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比较,学会由观察情境图比较转化为数的比较。这部分教材在传统数学教科书里没有的,我们在教学时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一开始,我让学生同桌两人比高矮,让学生说说你比同桌怎么样,同桌比你怎么样?然后让一个学生和我比,学生觉得好奇,有趣,乐意表现自己,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在比高矮的基础上,利用书上红金鱼78、花金鱼15和黑金鱼10,比多少的有趣情境,唤醒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主动迁移,轻松自然地学习用“少一些,多一些”描述两数关系,同时学生还会在已有的知识上,由图意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样使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得到了升华。接下来,我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体会少得多、多得多,然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比较。最后学习完新知识后,我让学生想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你所观察到的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学生兴趣盎然,话题一下子就像放水地闸门,滔滔不绝地说开了,他们说得那么地正确和有序,令我兴奋、惊奇。
对于课后练习,让学生完成做一做题时,很轻松地就完成了而且还说得很棒!其实,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通过利用已学的知识说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
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是比较活跃,掌握得比较好,个别学生还有待于课后辅导。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模板【篇6】
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在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以下是我对这一学期数学教学的反思,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发现在数学教学中,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尝试了许多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使用教具和实物物品等。例如,在教授加法运算时,我使用了彩色豆子作为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加法运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
其次,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和巩固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在每节课的结束时,我都会安排一些练习题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通过反馈,我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此外,我还会设置一些课后练习和作业,以巩固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反馈和巩固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另外,我还意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数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我设计了一些拓展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此外,我还发现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化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了一些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我设置了一些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最后,我认识到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教材是必要的。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不仅使用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还借鉴了其他教材、教具和互联网等资源。通过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我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总之,在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及时的反馈和巩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情境化教学以及灵活应用教材等因素对教学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探索,我相信我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体验。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6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即使是课前准备也不会放过,在正式开课之前,教师都应该提前准备好课程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培养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小编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提供了以下相关信息:“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如您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话题的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1】
我上的是七年级81、82班数学。到目前已经开学了一个月半,教学内容只上了第一章有理数,总的来说进度有点慢,但是经过为期一个月半的了解,这些学生基础属于较差的,81班总的42人,能跟上老师思路的大概7人,大部分同学是通过反复的重复才能明白一些简单的计算,而还有一部分同学是根本不懂,而且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在睡觉,精神面貌不好,上课精力不集中,上课讲话,打闹。82班有37人,基础较好的有七八个,有几个还需要调整上课的状态,培养上课的好习惯。但是作为一个老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该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而且第一章主要是有理数的运算,它是比较基础又很重要的一章,在后面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章节奏放得慢,帮助同学们打好基矗因此在过去上课的过程中,我通过细讲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然后讲习题来巩固知识点,以致大部分同学能听懂。另外难的习题也讲,让基础好的学生扩充自己的知识,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慢慢体会。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了同学们的颈部。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2】
我上的是七年级81、82班数学。到目前已经开学了一个月半,教学内容只上了第一章有理数,总的来说进度有点慢,但是经过为期一个月半的了解,这些学生基础属于较差的,81班总的42人,能跟上老师思路的大概7人,大部分同学是通过反复的重复才能明白一些简单的计算,而还有一部分同学是根本不懂,而且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在睡觉,精神面貌不好,上课精力不集中,上课讲话,打闹。82班有37人,基础较好的有七八个,有几个还需要调整上课的状态,培养上课的.好习惯。但是作为一个老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该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而且第一章主要是有理数的运算,它是比较基础又很重要的一章,在后面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章节奏放得慢,帮助同学们打好基矗因此在过去上课的过程中,我通过细讲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然后讲习题来巩固知识点,以致大部分同学能听懂。另外难的习题也讲,让基础好的学生扩充自己的知识,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慢慢体会。这样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了同学们的颈部。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3】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上3.2.2章节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移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移项,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等式性质和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这一次的备课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在认真看完教参之后,花了一天的时间重新思考:这一课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之后,才开始动笔写教案,把教学目标定位《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2篇)》/p>
为:会运用移项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理解移项的依据;能尝试利用“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来建立适当的方程。
课后,有这样几点感想:
1、对课中的问题(应用题)讲解比较粗浅,学生并没有达到理解、掌握相应的方法的程度。
2、对移项的讲解不够深入,应该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某一项移动前后的变化,而且,以后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学生分辨是否进行了移项,是否需要变号,即,以等号(=)为界线,移项则相当于“越界”,凡是“越界”的都需要变号,没有“越界”的则不需要变号。
3x+20=4x-25
3x-4x=-25-20
界线
我觉得应该能找到一种效果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移项。
3、课上展示学生作业的机会太少了。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我课前准备不周到,原来是想请学生写在黑板上的,上课时才发现,黑板根本不够用。在以后的课前准备中,要把展示学生作业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加以考虑。
4、关于板书,课前一直在想,板书是突出解方程的过程还是突出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最终在上课的时候选择了前者,理由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不应该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中点来加以强调,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强调过了。但是后来还是觉得有些不妥,毕竟,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完整的解题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而对于聋生来说,不断的'重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细节。
5、在后来的交流中,发现自己准备的练习没有形成层层递进的梯度,没有为学生设计一些有关移项的专项练习,这在以后的备课中要引起重视,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一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专项练习。使课堂练习更有层次感,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6、还有一点也是在课前比较纠结的,即课中小结与末尾的小结的关系,舍不下课中的小结,这对接下来的练习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课中小结,会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最后选择了需求,放弃了感觉,同时也忽视了必要的修饰,其实,课中小结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可以简单一些,而末尾小结的色彩可以重一些,也算是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句号吧,这一点在备课的时候没有仔细斟酌,颇为遗憾。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4】
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教学反思
近期,我们七年级数学教师团队对本学期的数学课程进行了一次期中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反思,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教学优点和不足,并总结出一些改进的方向。以下是我们的学习与反思心得。
首先,我们认为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团队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们通过提供丰富的数学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并帮助他们培养了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原则。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们的教学内容安排需要更加合理。本学期,我们团队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导致课堂内容匆忙完成。这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也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因此,我们计划在下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更好地安排时间,合理分配教学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消化吸收。
其次,我们反思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时过于单一。尽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仍然有一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打算在下一个学期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最后,我们反思到数学作业的设计有待改进。现阶段,我们的作业主要是选择题和计算题。虽然这些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但缺乏足够的拓展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计划在下一个学期的作业中加入一些应用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题,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思维能力。
总之,这次期中教学反思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深刻认识到优点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下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更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作业。我们坚信,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反思总结,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5】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上3.2.2章节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来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程的特点是含x的项全部在左边,常数项全部在右边。今天要学习的方程类型是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通过移项的方法化归到合并同类项的方程类型。教学重点是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是移项法则的探究。
我是从复习旧知识开始,合并同类项一节解方程都是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作铺垫,再引出课本上的“分书”问题,应用题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点难度,讲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避重就轻地给了学生分析提示,通过填空的形式,找出数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
列出方程后,发现方程两边都有x和常数项,这个方程怎么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怎样解此类方程。方程出示后,通过学生观察,怎样把它变为我们之前的方程,也就是含x的项全部要在左边,常数项在右边。学生回答右边的4x要去掉,根据等式性质1,两边要同时减去4x才成立。左边常数项20用同样的方法去掉,通过方框图一步步演示方程的变化,最后成为3x-4x=-25-20,变为之前学过的方程类型。
通过原方程、新方程的比较(其中移项的数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发现变形后相当于把4x从右边移到左边变为-4x,20从左边移到右边变为-20,进而揭示什么是移项,在移项中强调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是不要变号的,再让学生思考移项的作用:把它变为我们学过的合并同类项的方程。
学习了原理之后,把例题做完,板示解题步骤,特别是每一步的依据,进而给学生总结出移项解方程的三步: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练习反馈环节,让学生自己练习一道解方程,明确各步骤,下面分别是移项正误判断、解方程、应用题,分层次让学生掌握移项法则以及解方程,最后再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学生已经知道了移项变号的知识,那么怎样在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讲授该知识,我有点困惑,还是接学生的话,通过学生来挖掘“移项”的原理。
2、语言不够简练,教师分析得多,学生的参与讨论性不高,发表看法机会少,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的锻炼。
3、课堂学生练习环节有问题,其中男生板演了一道题,以为简单就过了,实际在后面发现错了,导致教学进入到应用题部分,再回过头来纠错,这是课堂教学中的大忌。点评作业时,应该让学生多说是怎么做的,说出各步骤,使得学生真正掌握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在教学媒体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实物投影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可以清晰地展示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移项”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移项,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等式性质和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这一次的备课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在认真看完教参之后,花了一天的时间重新思考:这一课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之后,才开始动笔写教案,把教学目标定位《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教学反思(2篇)》/p>
为:会运用移项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理解移项的依据;能尝试利用“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来建立适当的方程。
课后,有这样几点感想:
1、对课中的问题(应用题)讲解比较粗浅,学生并没有达到理解、掌握相应的方法的程度。
2、对移项的讲解不够深入,应该用不同的'颜色来突出某一项移动前后的变化,而且,以后可以尝试用以下的方法帮助学生分辨是否进行了移项,是否需要变号,即,以等号(=)为界线,移项则相当于“越界”,凡是“越界”的都需要变号,没有“越界”的则不需要变号。
3x+20=4x-25
3x-4x=-25-20
界线
我觉得应该能找到一种效果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移项。
3、课上展示学生作业的机会太少了。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我课前准备不周到,原来是想请学生写在黑板上的,上课时才发现,黑板根本不够用。在以后的课前准备中,要把展示学生作业作为重要的一个内容来加以考虑。
4、关于板书,课前一直在想,板书是突出解方程的过程还是突出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最终在上课的时候选择了前者,理由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过程不应该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中点来加以强调,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强调过了。但是后来还是觉得有些不妥,毕竟,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完整的解题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而对于聋生来说,不断的重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些细节。
5、在后来的交流中,发现自己准备的练习没有形成层层递进的梯度,没有为学生设计一些有关移项的专项练习,这在以后的备课中要引起重视,即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计一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专项练习。使课堂练习更有层次感,能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6、还有一点也是在课前比较纠结的,即课中小结与末尾的小结的关系,舍不下课中的小结,这对接下来的练习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课中小结,会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最后选择了需求,放弃了感觉,同时也忽视了必要的修饰,其实,课中小结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可以简单一些,而末尾小结的色彩可以重一些,也算是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句号吧,这一点在备课的时候没有仔细斟酌,颇为遗憾。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6】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方程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运用方程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第二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第三步,介绍新知识的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时为学习有关概念进行铺垫。第四步,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学已经出现过,初一再次学习方程应该让学生们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因此通过介绍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
2.分层次设置练习题,逐步突破难点。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住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为此我在“练一练”的环节里设置了A与B两组练习,A组练习的题目已经帮学生设定了未知数,重点训练学生找相等关系、列方程;B组练习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设未知数列方程,要求学生能突破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3.恰当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件制作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了许多卡通动画效果,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课堂练习的解答),及时纠正学生书面表达的错误,规范解题格式,改掉小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解题格式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
4.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1.教学容量偏大,以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如何找相等关系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后,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辨析。课后我想到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应该淡化概念,如果删去这道练习题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总结归纳找相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因为本节课是初一学生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所以我对许多学生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课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课后仔细想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衔接,而应该是多方位的衔接,其中就包括教师应尽快了解、熟悉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刚升入初中的许多不适应。
三、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初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小学知识的延续与提高,因此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熟悉并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材体系,而且我们还要认识到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并非只是小学与初一老师的事情,其实整个中学阶段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小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的,如初二学习的“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在小学都出现过。
(2)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小学到初中,教学内容更抽象,更加符号化,有一些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技巧的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使数学学习越来越枯燥无味,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一进入中学的课堂,就展现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数学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体现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魅力,保持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