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网 >地图 >教学资源 >

三年家乡教案

三年家乡教案

时间:2025-03-11 作者:小麦网

相关推荐

2025三年家乡教案(系列7篇)。

三年家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芦丛美景和童年。

2、在朗读和品读中感受课文准确、形象的语言和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热爱故乡的情感,进而学习作者的写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芦苇的风光片、舒缓的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美”,故乡是游子魂牵梦绕之地,在他的记忆中,有一种植物代表着故乡,寄托他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那就是故乡的芦苇。 (板书课题)

二、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一)学习对家乡梦幻般的回忆部分(2-7自然段)

1、故乡有哪些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让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我常常怀念?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答案。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片:

“那密如蛛网、纵横交错的清清亮亮的小河;

那灿若群星、叫不出名儿的各种各样的芬芳的野花;

那望去像铺满碎金似的一畦畦油菜花;

那朗朗秋空下熠熠耀目、洁白如云的棉花”

(2)、这个排比句的结尾用了省略号,大家想象一下,在文中省略的可能还有哪些童年的记忆?

2、指导朗读。

(1)、这一段话应当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来朗读呢?(指导学生读出对故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2)、指名朗读,生生互评。

(二)自由读

8、9自然段,欣赏芦苇之美。

1、说一说,你在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2、这一部分中,你最欢哪句话?为什么?

3、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比喻句。

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并照样子说

一、两个比喻句。

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魂牵梦绕”。

5、(播放芦苇的风光片)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让我们通过动情的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好吗?(指名配乐读文,师生适当评价)

(三)合作学习10―13自然段,回忆童年趣事。

过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在难忘的往事中感受那一份份快乐。

1、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要求:读懂这一部分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词句可以提出来讨论;说一说这件事为什么让人难忘;朗读时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出“童趣”来。)

2、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每一部分的学习重点。

(1)“吹芦叶哨”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体会童年的快乐。

①出示句子:“孩子们为这美们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呼唤着——”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价。)

②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小伙伴们多么快乐啊!你听,大家吹得多起劲啊!请同学们一边想象这快乐的场景,一边配上优美的旋律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折芦叶船”在重点词句理解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①你能依照作者的讲述,说出制作芦叶船的几个步骤吗?

②他们是怎样试航的?谁能来表演一下他们当时的动作?(注意体会“小心翼翼、欢呼雀跃”。读“开船啰!开船锣”声音更欢快点。满脸笑容地读,体会童趣)

③出示句子:“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④读出孩子们做船的专注和放船的雀跃。

(3)“捉纺织娘”通过文本内容与资料介绍结合进行学习。

①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②课件展示纺织娘,配以相关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③为什么他们要带着纺织娘的歌声进入梦乡呢?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在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作者的童年是怎样的?(无忧无虑,自由美妙)

④让我们通过朗读也走入那无忧无虑,自由美妙的'童年吧。

3、同学们,在本文介绍的三件事中,详略是怎样安排的呢?

(第一件事略,第二、三件事详)

4、读写结合指导: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件事时,也应当适当安排详略,使文章内容更为合理。

(四)学习14-16自然段,体会热爱故乡之情

1、课文既写了家乡芦苇的多而美,又写了童年的快乐,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2、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芦苇?引导学生从芦苇的外形之美谈到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进而升华到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3、你们能把作者对美妙童年的追忆,对阔别多年故乡的思念,通过朗读再一次深情表达吗?(齐读)

三、总结

本文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情绪,使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着浓浓的思乡之情。相信大家也与作者一样,深深热恋着自己的故乡——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土地。那么在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景,哪些美好的事物值得赞美呢,课后就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吧。

三年家乡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日积月累中“读一读,组成词语”、“抄一抄”、“填一填,组成词语”、读一读,体会感情“、读一读,填一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语:在“尊重与平等”这个单元中,我们接触了不少的好词,老师把他们整理里了出来,大家来读一读,看看老师找的对吗?

2、课件出示:在课文中画的部分词。

3、自己独立读一读,然后学生开火车进行轮读。

二、语文天地——日积月累

1、“读一读,组成词语”

出示:

热()宣()闭()乱()

熟()宜()闲()刮()

1)说一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在小组内学习。在自己查字典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词语。

3)全班交流。表扬那些组词多、正确率高,而且同学们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小组。

4)读词体会这些同音字的应用,在写文章的时候不要用错字。

三、填一填,组成词语

大-小 始-终 是-非 生-死 甘-苦 进-退 长-短 东-西

不()则() 同()共() 自()至() 出()入()

取()补() 声()击() 口()心() ()惊()怪

四、读一读,填一填

引导学生仿写这样的句子。

五、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并用其中两个造句。

六、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开卷有益“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畅所欲言、笔下生花”

学生学习过程:

一、读一读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1)全班交流认识的字,找出难记的.字进行全班交流。

(2)识字游戏。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6、分角色朗读。

二、畅所欲言,笔下生花

说说同学的优点。

1、小组互评,选出各组的小明星。

2、全班交流,评出班级小明星。

四、实践作业设计:

写写你的好朋友最近有哪些进步?

五、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三年家乡教案 篇3

明确目标:

1、认读2个生字。能够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古文重点字词的意思,能说出古文的意思。

2、理解古文蕴含的教育意义,懂得学习应该诚实、有兴趣、善质疑。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解析思路预设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精读内容

三、回归整体体会道理配乐朗读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学读。

3、师生同读。

4、展示朗读。

二、精读内容体会道理

(一)感受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板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学生质疑,依疑导学。

2、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3、角色朗读,积累知识。

(二)感受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

出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运用学法自学

2、汇报、质疑。

3、讨论:为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整合前两句,体会联系。

5、角色朗读。

(三)感受唐彪的论学习之教诲

出示: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1、依法自主学习。

2、互相说说意思。

3、小结内容。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整体配乐朗读

1、师: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你知道该如何学习吗?

2、配乐朗读。

指名诵读。(古筝曲)

全体诵读。(配乐)

3、师小结

半部《论语》平天下,读《论语》不同之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希望同学们能多读,善思,勤学,把我国古典文学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27、古人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应诚实

(知道) (聪明)

知好乐有兴趣

疑悟善提问

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把你搜集到的`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摘录在积累本上。

选做:

写一写学习的收获或体会。

三年家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图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大家见过芦苇吗?(生答。)

2.师:我们生活在北方,很难见到芦苇。在本文作者的故乡,生长着许许多多朴实无华,绿如轻纺的芦苇,给他留下了甜蜜的回忆。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去看看——故乡的芦苇。(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

1.生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用自身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三、品读课文

过渡:生“我”养“我”的故乡,给“我”留下许多梦幻般的记忆,为什么让“我”尤为难忘的却是芦苇呢?

1.赏芦苇美景。(学习2~4自然段。)

⑴生自由读课文。

⑵说说:你在读中感觉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引导说出:绿、美,师相机板书。)课件出示句子:一片片,一簇簇,碧生生,绿油油,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秀枝,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给村庄镶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①指名读句子。

②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引出:比喻句。)

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句子,说一两个比喻句呢?

③师指导朗读。

④故乡的芦苇多美啊,老师真想来感受一下,让我读一次,好吗?

⑤师读,生观察。读后问:你观察到什么了?你从老师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⑥生反复练读:分组读、指明读、齐读等。

⑦练说叠词:请同学们说一说句中运用了哪些叠词,你还能说出别的叠词吗?

课件出示句子: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芦苇就迫不和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脑袋。

①哪些同学喜欢它,就站起来读一读。

②全班齐读。

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句子吗?谁站起来说一说。(引导说说拟人句。)

过渡:这么美的芦苇,一定给“我”带来了许多的快乐。下面,就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感受那一份快乐。

2.忆童年趣事。(学习5~7自然段。)

⑴生以4人为小组合作学习。

自由朗读,交流:课文中写了几件童年趣事,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说说为什么。

自学要求:

①读懂这一局部的每一句话,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讨论。

②朗读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读出“趣”来。

⑵生汇报自学情况。

全班交流,师随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小朋友们为这美妙的音乐陶醉,在亮晶晶的小河边,在碧青青的草地上,快乐地奔跑着,呼唤着——

①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②师生评价:

师:此时,我已经陶醉在那鸟鸣似的歌声中,真快乐啊!你看,小朋友们吹得多起劲啊!(指导观察插图。)

生边想边朗诵第5自然段。(配轻音乐。)

师:我们不只用芦叶吹出美妙的歌曲,还把它们折成绿色的芦叶船,别提多有趣了!

(师引导同学读第6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洁的幻想,顺流而去。

师:句子中的“船队”和“幻想”分别指什么?说说你的理解。(生自由发言。)

⑶师:吹芦叶、折芦叶船多有趣啊!可是,更有趣的还在后面呢!现在,我想跟着作者一起去芦苇丛中捉纺织娘,你们想去吗?

(指名读第7自然段。)

师:你喜欢这一段吗?为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练读:指明读,自由读,齐读。)

师:纺织娘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到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

课件出示:纺织娘,协助同学理解。

⑷练习背诵:把你最喜欢的一局部背下来。

过渡:故乡的芦苇多美啊!它曾给“我”留下了这么甜蜜的回忆,让“我”永远不能忘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直接表达这种情感的语句吗?

3.学习第1、8自然段。

仔细品读,对比说说这两段有什么特点。(前后照应。)

四、拓展训练

师:我们在课文中感受了作者对故乡芦苇的情感,同时还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你能不能也来谈谈自身家乡的美景和童年趣事呢?

(生自由发言。)

三年家乡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关键语句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

2.在“红领巾小导游”情境中,能选择喜欢的部分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

3.在“红领巾小主编”情境中,能选择一幅图,围绕一个意思写几句话来描述图上的景物。

教学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关键语句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

教学难点:能选择一幅图,围绕一个意思写几句话来描述图上的景物。

教学流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参观西沙群岛,你都见到了哪些风景啊?

预设:(海水)出示词语: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

威武的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海岛上的鸟)栖息着海鸟厚厚的鸟粪遍地的鸟蛋

西沙群岛可以说是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呢!

2.我们还知道了有一种句子,叫“关键语句”。简单的说,一个自然段是围绕一句话写的。这句话就是关键语句。

3.回想一下,怎么才能找到关键语句呢?(先读读这段话,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再找找哪句话概括了整段话的意思。)

【板书:一读,二想,三找】

二、小组合作,找关键语句

导语:让我们用上这样的方法来找找第四段的关键语句吧。

1.小组里一起读一读,想一想,再找一找,这段话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交流,说理由。

预设: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3.这句话里哪个词说明了鱼很多,很美?

4.帮助梳理:第二句写鱼很美,第三、四句写鱼的多。第一句既写了鱼的多又写了鱼的美。所以第一句是关键语句。

【板书:多美】

5.看来,小朋友们已经学会了找关键语句的方法了。其实,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很快读懂段落呢!

三、借关键语句,感受鱼的多和美

1.读关键语句,想:课文中介绍了哪些“好看”的鱼呢?请你找一找。

2.你觉得哪条鱼最好看?

预设:

(1)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

最好看的是什么?(颜色美)

(2)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

这条鱼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红缨)知道什么是红缨吗?(图片出示)

(3)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

这种鱼给你什么感觉?读一读,读出自在的感觉。

演一演。(形状美)

(4)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样子有趣)

你能演一演这条鼓起气来的小鱼吗?

指导书写:鼓注意观察,鼓是什么结构?左右两个部分差不多大。注意左边底下一横要写成提。

再看看还有哪个生字也是左右相等的?(数)写一写。

3.说感受,感情朗读:这些鱼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好看)读出它们的美。

4.难怪说--读关键语句。

5.西沙群岛的鱼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特点?(成群结队的,很多)

6.第3、4句话又是怎么写鱼多的呢?有哪些词句看出鱼多。(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一半……)

7.你看,出示西沙群岛鱼群图片。据统计,西沙群岛海里的鱼有400多种呢,简直就是一个鱼类博物馆。这么多的鱼,真让人惊叹!朗读句子。

8.总结:我们认识了那么多那么美的鱼,课文用了一句话概括。读一读: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关键语句多么神奇啊,读懂了它就读懂了一段话。

三、导游解说,介绍西沙群岛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五光十色的海水,参观了海岛,走进了海底世界,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没错,这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

2.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你看,今天,又来了好多游客,你能不能为他们介绍介绍西沙群岛的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向游客介绍西沙群岛。如果能用上关键语句,会让游客听得更明白呢!

3.小组里先说,评选出最优秀的小导游上台介绍,我们要评选出说得最好的小朋友,当“红领巾小导游”哦!

4.学生评价,颁发“红领巾小导游”证书。

四、读写结合,围绕关键句写话

1.西沙群岛的美景不止这些呢?想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呢?让我们做一回“小主编”,把你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2.出示“海龟图”,仔细观察:这是一只怎么样的乌龟?(引导关注体型)长得怎样?(样子、颜色)猜猜看,它在干什么呢?(动作)预设:散步、找食物。它会怎么做呢?

3.填空式说话练习。

海底,有一只()的乌龟。它______。

4.总结写法:你们看,我们可以写动物的样子、颜色,也可以写它的动作。还可以围绕一个意思写。

5.自选任务卡,明确习作要求

(1)小朋友,西沙群岛还有更多有趣的东西呢。你看,一群黑黄相间的鱼儿在礁石上游来游去。珊瑚丛中,还有两条漂亮的小鱼在穿来穿去。海面上,飞来了一群海鸟。它们长得怎么样?会做哪些有趣的事呢?

(2)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可以用上“有的……有的……”,还可以从下面选择一个关键语句,围绕关键语句写。如果你能自己写一句关键句那就更厉害了。

海底,一群黑黄相间的鱼儿在礁石上游来游去。

珊瑚丛中,有两条漂亮的小鱼在穿来穿去。

海底,有一只可爱的乌龟,正在找食物,有趣极了。

海面上,一群海鸟在自由地飞翔。

(3)小朋友手上一共有两张任务卡,你可以任选一张来完成。如果你选择的是三星卡,只要选择一幅图,写几句话,语句通顺,可得3星。如果你选择难度高一点的五星卡,注意要围绕一句话来写哦!

6.指名交流,学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作业布置

1.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面对这美丽的地方,你希望它变得怎么样呢?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祝愿,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3.作业布置: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美景,课后,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美景,走进美景,细心观察,并用一句话记录下你观察的结果。相信,只要你留心观察,美无处不在。

三年家乡教案 篇6

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语句,认真地抄录在摘抄本上。

2、积累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并能用它们说句子。

3、学会读好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好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同学们都积累到了哪些好句子呢。

指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师大屏幕出示: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3、指名生读这两个句子,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4、生在小组内交流。

小麦网(xmw98.com)小编精心推荐:

5、师指生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6、师小结:阅读就是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良方,而我们读到的好词好句就是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良药。精彩的描写、深刻的道理、巧妙的用词……都可以是我们积累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书中的精妙之处哟。

二、词句段运用

1、大屏幕出示: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生自由读词语。

指名生读词语,师相机正音。

生开火车读词语。

2、观察划横线的字,想一想: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加横线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3、指生回答。

4、师小结:这八个词语中,每个词中划横线的两个字都是一组近义词。

前面四个词是第一、三两字为一组,后面四个词是第二、四两字为一组。

5、你还能说出和这些词语特点一样的词语吗。

6、请你在这八个词语中选一两个各说一句话。

三、朗读有方

1、师:同学们,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确字音,还要读得有感情。可是,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呢。怎样的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呢。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看谁读得更好。

出示相关句子: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学生自由读句子,想一想这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意思。

3、指生读句子,并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4、师指导学生找出每一句话中突出句子意思的词语。

“真的”“一点儿”“就是”……

这些词语都需要读得重一些,句子的意思也很快的就明白了。

5、师小结:

我们把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这样的朗读方法叫重(zhòng)读、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6、出示另一组句子,生练习。

第二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给兴趣小组起名字。

一、自主探究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那个名字里有家人的希望,浓缩着家人对我们的爱。

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的名字,能让人赏心悦目,能让人激情澎湃,能让人回味悠长。今天我们要来为我班的兴趣小组取一个名字,你准备好了么。

2、生自学书上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3、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成如下自探提示:

同学们,看书上示例,给我们的兴趣小组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注意:

1)抓住你所选小组的活动特点;

2)可加入一些富有个性的词语,体现出小组的特别来。

二、小组合作

1、师出示已有的小组名称:篮球侠、巧手剪纸组、鲲鹏航模队、 探索者小队、 弈秋棋社

2、生在小组内讨论以上小组名称的特点。

3、指名生说自己的体会,师小结。

4、出示常见的小组名称,启迪生的.思考。

5、学生自己设计名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选出一个最好的,再在班级中展示,让设计者说说自己的创意思路。

6、师择优给小组命名。

三、拓展延伸

1、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作业:请你为我们的语文学习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吧。

第三课时

日积月累:古诗《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牧”、“振”、“樾”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背诵并理解古诗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像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出示挂图,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

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

3、介绍作者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

——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生字。出示:牧、骑、振、蝉、樾

2、记忆字形,“牧”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从虫,单声。

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让我们听听读古诗读得如何呢?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B、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C、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所见

(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牧童——黄牛

林樾——鸣蝉

教学反思:

学习本组教材的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好词好名,养成随处有积累、巧记活用的好习惯。在本单元学习园地的知识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积累:

1、词句段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类型的观察与发现,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2、给小组取名字则是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

引导发现时我告诉学生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只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既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日积月累是要求积累古诗,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读古诗、懂古诗含义、悟古诗意境、根据古诗编故事,让学生在积累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课堂容量有些大,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确定重要有知识点。

三年家乡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这篇文章突出了语言美和情感美。因此教学中要“带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既要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如诗如歌的语言,受到情感的陶冶,又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2、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准备:

图片、歌曲、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听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谈到故乡。

师:故乡是人们心中最亲切温馨的字眼,是无数游子魂牵梦萦之地。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樊发稼一起去他的故乡——上海崇明去看一看。(板书课题)

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谈。

设计意图:用歌曲导入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乡的情感,自然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

二、美读悟情。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纠正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3、通过刚才的读,你们感受到了作者故乡的什么?(美)既然这么美,为什么作者单单写芦苇而不写别的呢?他对芦苇到底有一种什么特殊的感情呢?快速默读,请在课文中画出来。

这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怎样读呢?谁来试着读读。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默读等多种有目的性的朗读,初步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从认识生字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情感,并以此为线,从总体上入手,为后面的深入体会奠定基础。

三、品读悟法。

1、芦苇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这种快乐,画出来多读几遍。

2、重点指导朗读10、11、12、13自然段。

(1)“每年,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还未褪尽寒意的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这里的“探”换成“露”行不行?为什么?

(2)文中的省略号换成句号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怎样读出意犹未尽的感觉?

(3)当学生找到的段落中有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时,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使用修辞方法的好处。能使句子更形象、生动、具体。使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品读课文。

3、作者这样写让你感到快乐了吗?那么,当我们离开家乡,告别了这些快乐时光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14-16自然段。指导朗读14、15、16自然段。(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通过自读、互读、引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品读,深入文本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段落,引导学生“感受到这种快乐”。在此基础上,想象作者离家后的感受,从而体会到作者思乡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作者热爱自己的故乡,那你们是否也热爱自己的故乡呢?我们的故乡有哪些美好的景物或事物给你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学生畅谈)学完本课后,请你模仿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也借景抒情地写一写《故乡的……》

设计意图:丰富的语言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习作奠定基础,学语文到用语文,学文从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阅读:
2025三年家乡教案(系列7篇) 家乡牡丹园三年级作文合集 [课件]三年级音乐基础教案 写三年级写兔子作文(7篇)
想了解更多三年家乡教案的资讯,请访问:三年家乡教案
热门标签: 音乐三年级教案 三年级荷花教案 走过三年作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家乡牡丹园三年级作文

本文来源:http://www.xmw98.com/x/2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