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网 >地图 >实用文 >

遇见未来自己读书笔记

遇见未来自己读书笔记

时间:2023-12-28 作者:小麦网

遇见未来自己读书笔记(精选4篇)。

“遇见未来自己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让我们深入了解它,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都深受触动。此时可以留出一些时间写下感受了,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遇见未来自己读书笔记【篇1】

《我在未来等你》在泪眼朦胧中读完,意犹未尽。共历时12小时40分。

对现实怀有各种不满的36岁的郝回归意外得到一本日记本,而回到高中时代与17岁的自己刘大志相遇,起初,他认为是17岁的自己毁了36岁的自己,自己的种种不如意均由17岁的自己造成,所以,他要借此机会改变17岁的自己。他成为了17岁时的自己和朋友们的实习班主任,在相处的大半年中他一次次的体会着自己的内心。

五个少年家庭情况不同、性格不同,却共有青春的热情、对生活积极、乐观、充满爱心,更兼具一份勇气,对待朋友仗义、真诚,他们的内心充满正义,不畏惧任何恶势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他们正因同样的品质慢慢走到一起,成为彼此生命中的朋友。

青春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三个少年和一条狗迎着朝阳在操场上你追我赶,莫名的会让人有一种感动,那是一幅最美青春画面的定格,也深深的'定格在你我的内心深处,空气中书写的应该是青春的勇气和执着,还有一份投入,投入去爱,投入去拼搏,投入去忧愁,投入去证明自己。的确,他们赢了,在这一过程中又会让你我眼里泛起感动的泪花,为那份集体的齐心协力所感染,被那份青春热情所震撼。不由的想说青春真好。

而与此同时,青春的他们也有着各自的自卑,有人没有富有的家庭,有人没有让人钦羡的成绩,有人没有完整的亲情……,他们一方面为此而苦恼,一方面又会及力的用毫不在乎去掩饰自卑,但欣慰的是他们会在内心承认现实并能努力去克服改变,最终都能够直面这一切,这是一份内心的真实和豁达。

青春的嫉恶如仇使大志在冲动之下犯下了一个个错误,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既优秀又高冷帅气的陈桐,他的心里是澄澈的,是见底的,他的优秀无需去证明,他也不屑于此,因为他的内心是真实的,他只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是会用心默默付出的人。

五个少年之间的情谊是温暖人心的,小武与大志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调皮一起玩闹,永远都和大志站在一面,即使自己体育每次都是倒数第一,为了陪伴大志,为了不使大志尴尬,他也会陪他一起报名运动会比赛;小武会因为陈桐与大志关系变好而吃醋,也许会很可笑,却是因为心底的真实情谊。同样,为了让小武爸爸能同意不让小武退学,大家一起想办法帮助小武卖豆芽。有些瞬间无需言语却是暖到心底的。微笑与叮当,两个小女生之间的友谊,两人无话不谈、形影不离,偶尔也会有点小任性,可是,一场电影、几张纸便可让好姐妹手牵手,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青春的他们让人羡慕,因为一切情感更为真实,虽然会疯狂但却是那样的纯粹。

他们的幸福和快乐是他们自己创造的,也是父母尽最大可能给予的。“不就是道歉嘛,你爸最不怕的就是道歉了。既然道歉能解决问题,那就别怕自己犯错误。你使劲儿犯,我使劲儿道。”这是五个少年在做新闻调查时得罪了一些人物,这些人物打电话臭骂微笑爸爸后,微笑爸爸对微笑说的话,为了满足女儿的心愿,对女儿是无条件支持,哪怕是放下自己的面子。陈桐的爸爸,面对出嫁的女儿高兴不起来,婚礼上甚至没办法说出心里话和对女儿的祝福,一个人心酸的躲在洗手间哭泣,那是对女儿的不舍,对女儿深深的父爱。两位父亲,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父亲的不容易,父爱是隐忍的、小心翼翼,更是伟大的。

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大志那句:“当我敢开始错时,我就开始正确了。”当我们不再固执于我,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时,才能真正看到更真实的自己。刘大志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为了有资格喜欢微笑,开始努力学习,他最终做到了对自己的改变,靠的是毅力、坚持和信念。所以,只要你想改变,就一定可以的。

36岁的郝回归,看着17岁的自己——刘大志,慢慢感受到的是自豪,刘大志的勇气、正义、热情、坚毅是被36岁的自己弄丢了,所以需要改变的是36岁的自己。

36岁的他觉得朋友们都变了。神奇的日记本把他带回17岁那一年,五个少年用行动把他带回了17岁的生活,无论是小武还是陈桐,都是那样真心的对待着自己,陈桐甚至为了自己做出过对未来的牺牲,可自己未曾对他说过谢谢。面临17岁时他们的各种处境,郝回归理解了长大后的小武,懂得了陈桐。他也知道了,其实说大家变了,也没变,大家对待彼此还是那样的真心。

是呀,成长之路,变化是必然。人生的路上,短暂却也充满各种未知。回顾之时,面对那既熟悉又亲切的旧时之你我,才发现这个变化了的自己。变化,是社会使然,不论经历如何的变化,只要心的本质未变,那么,你我依旧是你我。变化,也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愿已走过青春年龄的你我能够依旧如青春时那样朝气蓬勃、那样充满无畏。同时,我们都应该学着去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让生活多一些“允许”,内心多一份珍惜。

未来,与自己相遇时,遇见一双欣慰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

遇见未来自己读书笔记【篇2】

我是喜欢这个名字,遇见,未来的自己。我是这样拆分这本书名,遇见是我喜欢的一首歌,而未来的自己无疑是当下许多人都梦想的自己,但却未必能实现的自己。走这条路你会这样,走另外一条路你将会有另外一条路。未来的自己是有多么的不确定呀,惟不确定而充满了期待,但又不可能不幻想。

就这样带着这些读完了这本书,确切的讲这本书的定位是小说,通过虚构主人公遇到10年后的自己,通过讲故事及有故事代表性的人物的手法来揭示一些道理。

如A曾经是音乐剧演员,后另谋出路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在这过程中,她也有徘徊,但还是去上心理学系和经管系的课程,学习广告和消费者心理学课程。毕业后进入广告代理公司,因其曾是音乐剧演员故负责文化营销等与演出相关的业务。后转入音乐剧营销领域。A在完全陌生的行业找到新工作,而且对工作产生了兴趣。她的核心竞争力非常明显,比别人能更好的理解舞台,又专业学过心理学,还有广告代理公司的工作经验。这个A故事人物告诉我们找到一个将自己能力、经历,热情结合起来的切入点是关键。

我喜欢她的这种讲故事手法,像时下互联网的人物情境体验,最后主人公也因为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而备受启分,决定走在寻找未来自我的路上。

这本路上适合时下20-30岁的小女生,故事和人物讲的基本上都是女性,画面也很美,让我曾一度想起刚看的电影一夜惊喜。最后分享一些觉得里面有道理的话。

1,每时每刻都不忘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成功的梦想

遇见未来自己读书笔记【篇3】

最近,在朋友的大力推荐下正在读一本华语世界第一部身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曾经的台视知名女主播,美国加州大学MBA。2002年开始,她受到启发与指引,辞去高薪的工作,专心研修各种不同的心灵成长课程以及心理治疗方法,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第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名列台湾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读者反应空前热烈。

这一是本灵修人士的人生地图与导航。

灵修是洞察世界、别人与自我的关系,灵修是心灵的运动、经验、领悟的过程或行动。

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很深奥,很难懂。但是看在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又很吸引人又很特别。就像是有些人一样,第一眼看见觉得不怎么样,但是以后越看越顺眼,越看越好看。当我细细咀嚼,慢慢体会的时候,忽然发现它已经在慢慢的进化着我的心灵,涤荡着浮躁、悲观和欲望。最喜欢的一段话:记得,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愤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所以,虽然现在我们正在低谷,请你开始感恩,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拆开那个礼物了,请让我们继续勇敢的、乐观的去面对,我们会看到那个不一样的惊喜!

这本书读了之后让我受益颇深,以前我总是说自己的心态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态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会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没有真正的看开,也没有学会放下,对思想方面,更是不会考虑,我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我会再细细看这本书,细细品味心灵的成长。

遇见未来自己读书笔记【篇4】

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些概念呢?要觉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现实中的一切干扰了自己;当你对什么事情产生思想的时候,不要就想着负面的,那样会干扰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虑,也许会得到另外一种结果;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管有多么的让人难以接受,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无法改变的,所以要学会臣服,臣服,不是让我们做软弱的人,不是一种屈服,而是要学会接受!当你真正放开的时候。

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另一个结局,我们应该学会与身体联系。当我们真正思考某件事时,如果我们与身体相连,那是一种无法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这几点了,也许会活出真我吧!是的,适当的放弃是为了更好的收获,这是人生的辩证法。

转变思想,将走进令一片崭新的天空。

教师这一职业是社会上许多人羡慕的,但却不那么容易进入。每天要面对很多顽皮的孩子,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备课、上课;要跟形形色色的家长打交道,要完成各级领导布置的各种各样的任务;要批改成堆成堆的作业……

难怪有人这样形容教师的生活: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子多虽然这有点夸张,但多少反映了一些问题。面对繁琐、细碎的工作,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曾有过抱怨。

假期研读《遇见未知的自己》,忽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了不一样的心境。

工作要相互理解与支持。任务繁多杂重,领导亦有领导的难处。与其整天抱怨,倒不如改变自己的心境。

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驱散不走它们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喜悦是消融负面情绪最好的光。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面镜子,就像智者的指引一样,让我们陶冶、端正、滋养自己的心灵,拥有良好的心态,而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喜欢这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正如女主人公若琳在智者的指引下,终于可以改善自己的内在状态,改变外在世界,就像春蚕出茧,迎风飞舞!加油,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无尽的信心投入工作,收获辉煌,收获辉煌!

扩展阅读

月光启蒙读书笔记精选


阅读好书就是从人类文明的智慧中摘取发光的星星,在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读后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更具有感染力?希望这份“月光启蒙读书笔记”能够为您带来惊喜和满意,我们会不断地发布这方面的资讯以满足您的需求!

月光启蒙读书笔记【篇1】

通过学习《月光启蒙》一课,使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母爱的圣洁。

《月光启蒙》一文讲述了作者孙友田回忆童年的夏夜,母亲搂着他,唱起了动听的'歌谣,使作者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明月似水,母亲穿着一件白布褂子,像一尊玉石雕像。母亲唱累了,就给作者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作者的智慧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及感激之情。

母爱是多么伟大、无私啊!天下的母亲都一样,此时,我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母亲因为肚子痛,去了医院,医生劝母亲住院一周,但母亲为了照顾我的生活,婉言谢绝了医生的好意。母亲每天都忍着病痛,为我做饭、洗衣服、辅导作业,保证我过好日常生活。一周过去了,母亲的痛似乎没有什么好转,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又去医院做检查,医生劝母亲回家好好休息,不能再下床了,但母亲毅然每天忙碌着,直到父亲回来照顾我。

母亲病痛时疲惫的身影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永远也不能忘记,这就是母爱。

母爱如水,轻柔纯净!

母爱如水,轻柔纯净!

月光启蒙读书笔记【篇2】

2、学习用词语的引伸义及通感的方法来表情达意。

3、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4、在文中感受母亲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谢。

1、十几年前,有这样一首歌打动了我的心,这就是《母亲我为你骄傲》。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学生听歌并看歌词)

2、十几年后的今天,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情感再次震撼了我的心。这就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我们曾经学过孙友田的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3、诗人孙友田回到故土,看到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伤感起来,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启蒙》改编的。

二、解题:

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三、初读课文:

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学生分节读课文,提两个要求:在课文中读准字音;想想,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为作者启蒙的?

3、学生听读课文。

4、学生和老师简评分节朗读的情况。回答问题:母亲是这样为作者启蒙的,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5、根据这四个内容分段:唱歌谣(1――5)讲故事、唱童谣(6――9)说谜语(11――13)(14)总结全文,点明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四、细读课文:

1、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教师板书“美妙”)教师提问: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请大家读读第一段“母亲为我唱歌谣”,读读想想。

(1)首先,童年的夏天,家乡小院的景色优美,你看: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2)母亲美,她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勤劳的母亲那样朴素清爽。

(3)母亲唱的歌谣美“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首歌谣在赞美勤劳的劳动人民。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古语说:“凤凰非梧而不栖”,而今还有“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说,意思是家中有好运,有好兆头。而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短短一首歌谣就表达了人民向往幸福的思想,介绍了云南的建筑风俗。

(4)母亲唱歌谣的声音美,你听,歌谣是动听的,她的声音甜甜的,是那样深情,显然这歌谣也表现了她的美好心声。她的声音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那样柔和,像小溪的流水那样潺潺悦耳。那声音简直就如花香般芬芳。

(5)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歌谣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家乡的歌谣是多少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母亲用歌谣将家乡的文化传给了幼小的作者。这些歌谣使作者的心灵明朗起来。母亲这种传承家乡文化的思想和举动使孩子收益颇多。母亲这样的做法难道不美吗?

(在上这段时,要注意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还要将自己的感受在朗读中演绎出来。)

2、请大家读读第二段“母亲为我讲故事、唱童谣”,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1)母亲在月光中的样子十分圣洁:“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3、读第三段“母亲说谜语”,读读想想,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

母亲给我的猜的谜语也像童谣一样美。,开启了我的智慧。

4、读读最后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母亲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

五、总结全文:

读完课文,你知道作者想通过此文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吗?(赞美母亲,感谢母亲)

六、再听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1.出示孙友田的经典诗句,相机介绍诗人。

2.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1.出示课文插图:看了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或想说点什么?

2.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涵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篱笆小院,在柔和的.月色里聆听这位农家母亲的声音。

①篱笆小院和谐、惬意:天上有星星月亮,篱笆院中有柔和的月色,安详的母亲,乖巧的“我”。

(3)谁能用甜甜的嗓音吟诵母亲所唱的歌谣?

(4)女生齐读2、3自然段。

②交流:母亲的声音甜美,充满深情,仿佛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母亲动人的音韵使“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悠然飘逸。

(6)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如果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孩子,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7)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出示: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交流: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浸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

②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崇敬之情。

5.母亲的歌谣故事,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的美妙。所以,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1)从这三句话中,你能看出“我”想对母亲说什么?

(2)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

(3)再读,体会其中包含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2.让我们轻轻闭上眼睛,走入记忆的长河,再在母亲的爱中回味一番,陶醉一番。

3.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的母亲在你成长的历程中给过你什么帮助?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月光启蒙读书笔记【篇3】

读罢《月光启蒙》一文,文中的母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字不识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给了我浓浓的母爱。文中的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了月夜的宁静与美丽,感受到母亲浓浓的亲情,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

其实,生活中的我,我的母亲不也是如此吗?我的母亲识字也不多,从我记事起,妈妈教我简单的数字,教我背诵一些简单的唐诗,渐渐地我上了高年级,妈妈对我所学的东西越来越不明白了,问母亲一些我不懂的问题,她常常抓耳挠腮怎么也说不清楚,尽管如此,妈妈忙完一天的活计,晚上一有空就陪我在灯下读书,作业。有时还笨拙地为我翻字典查找资料,有时好心没好报,帮了倒忙被我嘲笑。可妈妈还是那样笑嘻嘻地面对我,我似乎还有怨气,不理睬妈妈。

读了《月光启蒙》一文,静下心来想一想,妈妈给了我的爱不正像文中所说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那样美好而纯洁。人常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十几年来,妈妈给我的爱数也数不完,我为不曾回报过母亲而惭愧。我想,我以后会改变自己,好好爱母亲,永远做妈妈的乖女儿。

月光启蒙读书笔记【篇4】

《月光启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孙又田。文章讲述的是自己小时候,在夏夜,娘俩在农村的院子里乘凉,母亲乘着月色,给小友田场歌谣、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将牛郎织女的故事。还给小友田猜谜语......文中不止一次的写出了作者在听妈妈讲的这些童谣、故事后的生命体验。当我们百度搜索“孙友田”时,却发现他在上个世纪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歌。孙友田,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诗歌呢?我想着,我还是想着。我执着的认为。这源于友田小的时候有一位爱唱童谣、喜欢讲故事的淳朴的农村母亲。这样的母亲,虽然不知字,但是母亲的那些冬天的故事、好听的童谣却激发了孩子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正如在文末结束,孙老师写道: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是母亲用自己的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这篇文章给我的感受就是:不识字的母亲,却用淳朴的感情、勤劳的双手、以及农村人的那充满乡土气息的童谣、故事、谜语深深的影响着孩子,塑造着孙友田的一生。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却写出了如此美丽朴素的诗歌来。他是成功的,成功的孩子的背后,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和感恩之情!

其实,我的童年也很美丽,我也有一位勤劳、善良、喜欢唱歌的母亲。

童年的夏夜,暑热散去了。长长的院子里,栽着好多的杨树,不远处就是老牛,老牛安静的休息着,反刍着、吃完饭,洗完澡后,母亲就会把凉席子拿出来,铺在院子里,我们娘几个就一起躺在席子上,乘凉休息。微风习习,星光灿烂。母亲就情不自禁的唱起了那些电影插曲。有《地道战》、《地雷战》等插曲。唱的很好听,我就问母亲:母亲,您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歌曲呢?

母亲说,这都是做姑娘时看电影时学的。那个时候,一个村子里的“石头般(当地方言,姑娘的意思)”就会去各个村看电影。看着看着,就跟着学了起来。

没有想到的是,多少年过去了,有了我们这些孩子以后,母亲还依然记得十几年前的那些故事,那些动听的歌曲。

其实母亲是一个很勤快、好学的人,一些活儿一学就会,编篮子,理发、做玉米饼等等,这些虽然有些粗糙,但是很实用!

到现在想起来,写这些,我的心里总是满怀感动、感激之情!

月光启蒙读书笔记【篇5】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资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同学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兴趣,培养想象力。

一、谈话导入:

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1、读准生字词语,读顺课文。

(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词语,重点指导“篱笆”“时辰”的轻声。出示句子“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指名读,出示“莲花落”的意思,指导该词语的正确读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回答问题:文章中“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你从哪儿能读出来?

1、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A、轻声读。

B、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何疑问?同学质疑。

2、出示幻灯,总结同学提出的问题:

A、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民歌民谣,是怎样使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

B、母亲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

(二)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第一个疑问。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母亲给我们唱的民歌民谣。

1、五首民歌民谣有何不同?理解“歌谣”、“童谣”两个词语的区别。

2、大声地读一读这五首民歌民谣,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一听。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同学自由地谈谈对歌谣的理解和自身读后的想象)

3、通过歌谣的理解来理解最后一小节中“含蓄、明快、风趣、流畅”等词语的意思。

4、多么美、多么有趣的民谣啊,正是母亲唱的这些优美生动的歌谣为“我”开启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带来浓浓的诗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板书)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三)拓展:这么美的歌谣你喜欢吗?老师也很喜欢,我也找来了两首歌谣,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幻灯出示)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吗。

四、结束语:母亲为什么能唱那么多的民歌民谣,她又是怎样用她的智慧才气启迪我的想象的,同学们回家继续仔细读课文,这将是我们第二节课讨论的内容。

1、同学们,上一课大家和老师一道伴着柔和的月光走进了作者童年时的篱笆小院(出示课文插图),看着这温馨的画面,你会想些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生长都浸透着母亲无数的心血与汗水,蕴含着母亲无尽的牵挂与关爱)

2、这一课,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篱笆小院,与这对母子俩,一同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师:作者成年以后,回忆起自身童年的夏夜,总是充溢深情地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投影,生朗读)是什么让作者对童年的夏夜总是念念不忘,觉得那样的夜晚永远是“美妙”的呢?

师巡视,相机点拨。

3、同学分小组交流,倾听他人意见。

4、进行全班交流:

A: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小朋友眼里最美的时辰。(景色美)

B: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上一件白色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溺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C: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那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什么美?

3)轻轻地读出这种感受。

6)是阿这是听了歌谣时让作者的内心充溢了芳香。这里“芳香”意思是:对世界对人生怀有一种美好的情感。不是吗?不然哪有这样的诗句: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7)同学们,你们见过芳香的歌谣吗?那么芳香指的什么/读出来。

9)引读: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假如你就是篱笆小院那个被妈妈搂在怀里的小朋友,听着这样的歌谣,你会想些什么?

齐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比较:自由读看两句有什么区别?从这相“竟”字你知道了什么?再齐读。

E:月光似水,身穿白布褂子的母亲沉溺其中,显得庄严肃穆,有如玉石雕像。指导读出“我”对母亲的敬重之情。

5、过渡、引申:

在这柔和的月色里,母亲为他唱歌谣,童谣,讲神话猜谜语,作者听着母亲甜甜的的声音,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分外的美妙,不由发自内心地说……

②问:母亲不识字,她怎能成为作者小时侯的启蒙老师呢?

(在作者童年夏夜母亲美好的声音中,作者不知不觉懂得了要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对生活要充溢想象,从而使作者逐渐走上文学道路,做正直、有为的人。)

③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小节。

6、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我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已经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宁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她永远不再明白儿子的内心是多么的苦痛,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答应一声儿子的呼唤啊……

再读,体会其中包括的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1、师过渡:作者对他的母亲充溢深深的感激之情,一句歌词唱得好: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时时给我们启迪,给我们鼓励……

2、生根据自身实际,完成课堂写话练习:

月光启蒙读书笔记【篇6】

《月光启蒙》是一篇朴实幽美、情感诚挚的文章。写了作者孙有田追忆自身儿时的夏日日常生活在妈妈美好的童谣中,激起作者对家乡的爱和对歌曲的喜爱。妈妈又在夏日星空下给作者讲神话传说,提升作者的想像力;给作者唱儿歌,让作者搞清楚大道理;给作者说谜面,让作者提高聪慧。本文表述了作者对妈妈的早期教育的感谢与怀恋之情。

读过本文,我很打动。忽然想到了一次我夜里得病的一天。那时严冬里的一天,湖中早已结冻了,十分严寒。那晚我踢被子的问题又犯了,并且床前的窗子也悄悄地开过一点,不经意间之中我生病了。得病以后,我忽然醒来时,只感觉头晕晕晕沉沉,看到如今已11:50分钟了,因此我弄好褥子再次睡了。可是刚睡一会儿,打了一个喷嚏,来啦一个又来一个……一阵阵打喷涕声 不但拦下了我的困意,更消除了爸爸妈妈的困意。这时候爸爸妈妈醒来时,发觉我生病了,气得像心急火燎,立刻去青阳医院去看看。

因为r间很晚,晚上很冷,那样很容易感冒,因此妈妈在摩托车上搂着我,还摸下前额,看一下得病生得有多比较严重。总算到医院了,大家连忙下车时,父亲立刻快逃去备案付费,妈妈与我则在医院里等父亲。我的头睡在大腿根部上,妈妈为了孩子无趣,便与我谈里的事儿。不知道过去了十多分钟,我询问妈妈脚酸不酸,可妈妈说她不麻。可是我觉得妈妈的小表情,想:妈妈一定很急,妈妈一定很说爱我,惦记着惦记着,我觉得很高兴。过去了没多久,父亲总算来啦。医师给打了一针,说回来歇息就好了。这时候爸爸妈妈像中了五百万元巨奖一样,脸部写满了开心。回家路上我带著笑容睡觉了……这一天以后,爸爸妈妈有时间总睡一会儿。感恩父母一件事的关怀,她们也跟孙有田的妈妈一样,用自身的行悠裘山逃着大家,我也要把爱献给他人。

月光启蒙读书笔记【篇7】

《月光启蒙》是五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作者是诗人孙友田。它主要讲母亲在“童年时代为“吟唱民歌童谣,讲故事、说谜语,带来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基于对文本的理解,笔者从“入手,紧扣开篇第一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谣的美妙“母爱的美妙“逐渐靠近作者”逐渐走进文本深处,母亲”的内在联系“感受月色、歌谣以及母亲的美丽”上出了语文味儿,润泽的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有的老师听后如此说”这也引发了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让文字有灵性”一词在词典里解释为。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语文如何彰显自己的本色呢: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和意。使一个个文字符号成为有呼吸、有脉搏、有翅膀的灵性之物?叩击学生的语言敏感点,达成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在课题的导入中,笔者从汉字的本义出发理解,启蒙。形中通义“字中藏理”感性而富有意味,中国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合起来便是用武力管理、保卫人口,这正是国家的职能“如果我们在字词教学时能够多一点对汉字文化内涵的理解”让学生感悟字词的意象、意蕴、意趣,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由衷的敬畏和热爱”字的教学。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字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当代青少年的智能应包括7种彼此相互独立的能力,语言能力“对文字意义和搭配的敏感性”这一理论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而语言能力的获得,有赖于对教材范文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评点、推敲、赏析甚至质疑,对标题、标点、词语、句式等种种实例增、删、调、改“在对照中展开对话:从而识别文字的”由言及意,语文的方式“练就学生的”眼力,这将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阅读的技能“自主建构语文的能力”清水出芙蓉”素面朝天,不蔓不枝“一支粉笔一本书”演绎最本真的语文常态“是为境界”面对多种媒体声色光影的,而影响学生。拥抱“文字的现象,目前有这样一种导向。语文要走一条回归路”要学会勇敢地拒绝外来的,一位参加全国小语阅读大赛的选手执教《月光曲》。为是否播放乐曲而犹豫不决,语文的五彩缤纷已承受了较多的争议,语文课堂唱起了歌谣”是不是喧宾夺主、哗众取宠“课文中出现了民歌、童谣”关于童谣,那些天真烂漫、贴紧儿童的童谣:在学生拍手、跺脚、打桌子的节律,在一遍遍的朗读甚至叫喊中被唤醒“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它们的明快、流畅、含蓄和幽默”民歌不行,如果不能让这美妙的民歌复活:如果不能感受这些文字背后民间文学的精彩,学生怎么去体会母亲声音的美妙,感受月光下母亲的美丽。1分28秒的无伴奏吟唱,改变了现场的温度?宁静的歌声所带来的心的潮润。对课文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使语文更为健康红润而诱人。音乐与文学。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让人有灵性,合适的音乐非但不会伤害语言,而且会让语言自身的意味保持得更长久?量体裁衣——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素描淡抹又何妨。学生在思考力上的训练明显是不足的。思考力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效益。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变得更智慧。为了体现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课堂的拓展远离文本,天马行空地任意发挥,盲目地扩大课堂的容量,结果弄丢了课文这个,前不久又闻听某校有一大型的公开课活动。为了确保课堂的质量,教研员与年轻的老师约法三章,不要拓展,忘本”本本主义“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引入“必将是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课堂的教学时间是个定数。那里必然少了,在本课体会。母爱之美妙。笔者引入了课外资料。对孙友田的《黑土地》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呈现的段落,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月光下的启蒙,以及母爱润物细无声的美妙。这样的引申和展开,使课堂更为充盈饱满”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

月光启蒙读书笔记【篇8】

有一篇文章——《月光下的启蒙》,读后我的心便久久不能平静,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写的是作者孙友田回忆起小时候,在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为他唱民歌民谣,给他讲故事,让他猜谜语……让作者在母爱的庇佑下茁壮成长。

母亲不识字,却是作者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自己的智慧才华启迪了作者的想象,使作者从小受到文学的浸润,飞向诗歌的王国。长大后,当作者回家看望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的来老年痴呆症,总是傻傻地坐在那儿,对着作者笑,她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是谁?这一幕,让孙友田锥心刺骨,泪流满面。读着,我的心也不禁揪了起来,想起我的妈妈,平日里对我点点滴滴的爱,我也不曾珍惜。想到饭桌上,妈妈为我夹去了肥肉的红烧肉,想到妈妈用刚发的工资喜滋滋地为我买来的公主裙,可自己身上还穿着十几年了,已经不再褪色的旧衬衣;想到妈妈为了让我做个有知识的人,不分昼夜,赶两份工来为我和妹妹筹钱读书……

小时候的一件事不禁浮现在我的脑海:那是一个酷热饿夏夜,我得了重感冒,总是哭个不停,妈妈抚摸着我滚烫的额头,急得面红耳赤,她把我抱在怀里,一边拍打,一边为我扇扇子,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老天爷,你就让病生在我身上吧,让我的孩子快点好起来……”见我高烧不退,竟然抱着我走了十几里德山路来到镇医院,医生为我打了吊瓶我的高烧才慢慢减退。

第二天,当我醒来时,妈妈趴在我的床沿边睡着了。一只手紧紧攥着我的手,我一动妈妈就醒了。她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头发凌乱也顾不着梳理,就赶忙问我还难受吗……

虽然事情过去很久了,可那一幕一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感动并温暖我的心。所以不管跟着妈妈到哪个城市打工,我都没有觉得苦过。

原本我一直认为这样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但读了《月光下的启蒙》我愧疚了,也明白了,在得到爱的同时也要学会感恩,不要等岁月冲走了一切记忆才幡然醒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趁现在正父母青春健在,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报答他们,感恩他们……

一首小诗在心中轻轻流淌:

妈妈的爱是冬天的阳光,

妈妈的爱是夏日的凉风,

妈妈的爱是遮风避雨的小屋,

妈妈的爱是受伤时的创口贴。

哦,爱如茉莉,爱如月光……

月光启蒙读书笔记【篇9】

《月光启蒙》一文读罢,遍体清凉。闭目遥想,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诵童谣、讲故事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儿时的作者何其有幸,偶拾此文的作者何其有幸,得以聆听、读到如此众多的或明快、或流畅、或含蓄、或风趣的风格各异的民谣、童谣。作者对母亲的启蒙教育满怀感激怀念之情,读者也深深为字里行间洋溢出浓郁亲情深深打动。

奇妙的夏夜,当暑热散去,星星出齐,月光升起,月色笼罩在农家小院中,母亲搂着儿时的作者,唱起 “月光出来亮堂堂”,唱起“月儿弯弯象小船”,唱起 “小老鼠上灯台”,讲起“嫦娥奔月”,讲起“牛郞织女”。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母亲甜甜的嗓音,深情的吟唱,使作者陶醉其中,幻想无穷。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幼儿多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童谣、故事、谜语传达给了作者。我想,作者作为诗人,其诗情、其成就与儿时的母亲月光下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其实,为人子者绝大多数在孩提时代,都得到过母亲的加倍关爱,只是那爱的外在表现各有不同,或是上学出门的一声叮咛,或是逢年过节的一身新衣,或是面对病儿的一掬眼泪……无论如何,天下母亲对孩子的爱是纯洁无私、毫无保留的,而孩子在年幼时往往对此无知无觉,随着岁月流逝,对这份爱的领悟、感怀才会不时涌上心头。

母爱如水,悄悄流淌;母爱如歌,余韵悠长。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精选10篇)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 篇1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


《母爱的羁绊》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作者以生动的笔法和深刻的描写,展示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这本书让我深思人生、反思自己与母亲的关系,也让我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之处。


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书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她辛勤劳作,默默承受着家庭的重担。她的丈夫并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酗酒,经常赌钱,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女主人公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她默默地承担着照顾孩子和家务的责任,不辞辛苦地劳作,为家庭的温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母爱的细腻和无私。女主人公每天清晨,总是第一个醒来,为家人准备早餐。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关切和爱意,她细心地照顾着孩子的起居饮食,守护着他们健康成长。女主人公总是在孩子们有意无意地犯错时,温柔地指导和纠正他们。她从不责备和批评,而是以爱的方式去教育他们。她用她的爱包围着孩子,让他们感到温暖和安全。


在书中的一个场景中,女主人公病倒了,家里的经济情况也十分困难。尽管如此,她仍然给家人带来了温暖和欢乐。她安排家人照顾好自己,把精力都集中在床榻上;她把自己的忧虑和痛苦藏在心里,不让家人担心;她笑脸迎人,用她的笑容给家人带来了力量和勇气。她用自己微小的力量,让家庭充满了希望和幸福。


读完《母爱的羁绊》,我深受触动。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父母往往因为工作繁忙,常常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和陪伴。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无私的母亲,她抛开一切困难和艰辛,全身心地付出,为了家庭和孩子的幸福而努力。她用她的母爱铸就了一片温馨的天地,使家庭成为一个温暖的港湾。


通过阅读《母爱的羁绊》,我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母爱并不是指物质上的供养和照顾,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怀和陪伴。母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一种无声的付出。这种母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


《母爱的羁绊》告诉了我一个永恒的真理,亲情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迷失了亲情的真谛。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家人的陪伴和爱意,用真挚的感情去关心他们。我们应该学习女主人公那种宽容和爱的态度,用我们的真心换取家人的幸福和快乐。


读完《母爱的羁绊》,我决心要更加关心家人,用行动来表达我的爱意。我要珍惜与母亲的相处时光,向她表达我对她的爱和感激;我要多陪伴父亲,关心他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我要用我的行动来照顾和关心弟弟妹妹,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和引导。通过我的努力,我希望能够让我的家庭变得更加温暖和幸福。


《母爱的羁绊》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书,它给予了我许多的思考和启示。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使我更加珍惜家人之间的亲情。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和关心去陪伴和照顾家人,我们的家庭一定会充满幸福和温馨。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 篇2

在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的博客中看到了他推荐的一本书《母爱的羁绊》,买回来以后迫不及待的将整本书读完,感触良多。

在《为何家会伤人》那本书中,提到每个**其实也是小孩,每个**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性格的缺陷,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是环境给我造成的,每个人都有两次的成长的过程,一次是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第二次就是自己哺育孩子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问题所在,那么在第二次哺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就能够避免自己性格缺陷在孩子身上重蹈覆辙。

《母爱的羁绊》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就是“healingthedaughterofnarcissisticmother”,就是指出了之所母爱会有羁绊,就是因为母亲的自恋的性格特质造成的,孩子永远会问自己一个问题“willieverbegoodenough”,一直会有一个阴影笼罩着自恋母亲的孩子:我足够优秀吗?我的优秀品质能取悦我母亲吗?

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得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自恋的母亲不会给孩子带来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这本书令人动容之处是:”这不是一个生气、不满、愤怒的投射之旅,而是一个理解之旅。

”之所以有这样的自恋的母亲,是因为母亲在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肯定也遭受过不能克服的心里障碍和阴影,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教会女儿和母亲一起面对这些成长过程中不能逾越的障碍,从而是母女关系得到改善,母亲和女儿都得到**。

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还是最后一章《结束自恋母亲的影响》,自恋母亲的女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怕自己重蹈自己母亲的覆辙,告诉你做为母亲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做为母亲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小程度的让自己的孩子收到这种自恋的伤害。

同情、责任、特权、价值、真诚,这些重要的人格特质,我们都应该给予孩子,最终在生活中找到另一半,完成自己的人生。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 篇3

1、在走路的时候,坏掉的鞋子,羁绊了我的行动。

2、您不让光荣的历史成为束缚今天的绳索,不让年龄成为志在千里的羁绊,表现出长都的睿智与气度。

3、一只苍鹰趁着一股气流在云际翱翔,它自由自在,毫无羁绊。

4、被羁绊在家中,女孩“误入歧途”的机会就更少。

5、动物不似人类有太多感情与文化的羁绊,它们拥有的是天堂般纯洁的挚爱。

6、有些人可能认为没有过多的物质羁绊的生活太过贫瘠,但我却觉得这样的生活更加自由更加鲜活。

7、我们的友情已经成为我一生中永远无法摆脱的羁绊。

8、看了这张片子,我的感觉并不是枯树羁绊了绿枝,而是枯树孕育了绿枝,这代表了一种伟大的爱,一种无私的奉献。

9、你拥有的羁绊越少,你给自己带来的忧虑就越少。

10、最近由于杂务羁绊,可能我暂时不能去你那儿了。

11、警方清理掉羁绊,才将他解救下来,并拘捕了他。

12、尝试”是戴着过去的羁绊,走向前方的努力。

13、亚洲富裕地区的许多女性开始“罢婚”,她们更爱单身而不是婚姻的羁绊。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 篇4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叙述与母爱有关的温暖治愈故事的书。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引入眼帘的是另一位著名教育作家——纳内特?加特瑞尔的书评:“这是一本每一位感觉生活在强势家长影响之下的子女必读之书”

原来这本书叙议的主题远比我想象的要沉重。

此书的作者是位美国注册的家庭治疗学家,已有28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是治疗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同时,她也是一个经历了自我医治的女性——母亲的女儿。这本书反映她本人的生命感受与治疗经验——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名字为《母爱的羁绊》而不是《家庭的羁绊》的原因。

书中以夹叙夹议的方式阐明了偏心、偏激、自傲、苛刻、重男轻女……等父母在教育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这些原生家庭对孩子们的影响,孩子们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等等话题。作者在提及每一个观点时,都会加以真实的案例,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当事人的切身体会与心理活动,非常清晰而生动地展示了复杂而微妙的母女关系的多个层面。

父母自身的心理状态与其对子女的态度十分重要。就拿一代才女——林徽因来说,她的原生家庭也给她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她的母亲何雪媛嫁入林氏,未育有一子。丈夫被抢走,情敌又生了儿子,何雪媛积攒了一肚子怨妇气,并持续了一生。她无尽的哀伤无法宣泄,只能发泄在女儿和生活中。以至于林徽因写信给费慰梅“差不多希望自己死掉或者根本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那早年的斗争对我的伤害是如此持久”。

除此之外,父母对自身教育的认识也十分重要。许多父母把上一代加害于己的东西继承下来,用以加害下一代,而这种传承,总是普遍发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而这种专属于原生家庭的“接力”,应该引起家庭教育方面的重视。在家庭系统中,好的资源应该流传下去,伤害的因素应该受到阻止。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越发明白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无关贫富、无关美丑。希望世界上的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也希望旧时代的悲剧不再重演。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 篇5

未婚时,工作上不顺心,只想第一秒时间回到家里和妈妈在一起,虽然明白妈妈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只要和妈妈在一起,仿佛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结婚了,只要一放假,就习惯于带着孩子找自己的妈妈。只因和妈妈在一起是幸福的,心里是放松的。只有此时,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气着妈妈时,过后赶紧想方法弥补。妈妈吼自己了立马生气,但丝毫不影响下一秒吃妈妈刚做好的香喷喷的饺子。一切的一切,只以为是习惯而已。

当拿到这本书《母爱的羁绊》阅读后,深深地明白原来我们一直以来的幸福只缘于这个叫母亲的角色,最为重要的是母亲得体的付出和那份浓浓的但不沉重的爱。

一个女人一生大概就是在女孩、女儿、女人、妈妈、婆婆或丈母娘的社会角色中进步或来回转换,在你的记忆里是否有许多欢快而平和的记忆?还是永远不够自信,哪怕做了再多,也不能给一个肯定?请在《母爱的羁绊》这本书里找寻那份答案。

如果一个女人,无法肯定自己,建立自信,或许很漂亮、能干,但却会觉得,我不如他人。但一些外在条件不好的人,却是那么地勇敢和自信。这一切可能都来源于你母亲的一个特质——“自恋”,只会过度地关注自己。如果你因为自己某些行为,或者对自己过分要求而痛苦,你一定需要了解,或许你成为了你妈妈的一部分!但我们的妈妈也是她自己妈妈的女儿,她或许也没有机会去了解自己的内心,我们去深度剖析,不是为了责备已经继承的事实,而是为了理解并更好地接纳所有!

书中介绍自恋型母亲的特性:

1.对自己的重要性有着不切实际的理解;

2.专注成功,美貌,权利的幻想;

3.相信自己独一无二,孤芳自赏;

4.觉得自己享有特权;

5.人际关系剥削,喜欢利用别人;

6.特别需要过度赞美;

7.缺少同情心;

8.常常嫉妒;

9.傲慢目中无人!

如果你是一份自恋的母亲,请理性地对待书中内容,告诉自己:为了家庭的和谐,改变自己。或者你是一个自恋母亲的女儿,对于自己的不幸童年,也许一些早已在心中生根的种种不开心都会随时牵绊你的生活,可是只因她是母亲,却是努力告知自己,那是自己的妈妈,母亲向来是被歌颂的,怎么有对母亲的亵渎和不敬,哪怕只是悄悄地想一下下而已。但书中的'治愈的方法中会告诉我们,客观对待这件事,过去的依然存在,不会消逝。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放下和释然,了解过去和总结,能帮助我们走出阴影,因为母爱的羁绊,我们无法选择,那犹如娘胎带来的气性,能选择的,永远都是自己放下枷锁和固定思维,勇敢而无畏的心!不让原生家庭里的不良结果再传承下去。

也许你已经是一位女儿的妈妈或是即将会有女儿出生,不要把这些自恋母亲的物质留给孩子,而是应该教她平和而完整,大度不虚荣。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 篇6

在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的博客中看到了他推荐的一本书《母爱的羁绊》,买回来以后迫不及待的将整本书读完,感触良多。

在《为何家会伤人》那本书中,提到每个成人其实也是小孩,每个成人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性格的缺陷,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是环境给我造成的,每个人都有两次的成长的过程,一次是自己从小到大的成长,第二次就是自己哺育孩子的过程;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问题所在,那么在第二次哺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就能够避免自己性格缺陷在孩子身上重蹈覆辙。

《母爱的羁绊》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就是“Healing the daughter of narcissistic mother”,就是指出了之所母爱会有羁绊,就是因为母亲的自恋的性格特质造成的,孩子永远会问自己一个问题“will I ever be good enough”,一直会有一个阴影笼罩着自恋母亲的孩子:我足够优秀吗?我的这些优秀的特质能够讨得母亲的喜欢吗?孩子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与自己很大的一个压力,自恋母亲没有带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成长心里环境。这本书令人动容之处是:“这不是一个生气、不满、愤怒的投射之旅,而是一个理解之旅。”之所以有这样的自恋的母亲,是因为母亲在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肯定也遭受过不能克服的心里障碍和阴影,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教会女儿和母亲一起面对这些成长过程中不能逾越的障碍,从而是母女关系得到改善,母亲和女儿都得到康复。

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还是最后一章《结束自恋母亲的影响》,自恋母亲的女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怕自己重蹈自己母亲的覆辙,告诉你做为母亲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做为母亲必须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小程度的让自己的孩子收到这种自恋的伤害。

同情、责任、特权、价值、真诚、这些至关重要的人格特质,我们都要给予孩子,最后在生活中找到生活中的另一半,完成自己的只属于自己的人生。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 篇7

自恋的妈妈无疑会伤害女儿,所以想获得内心富足,首先要调整好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因为决定你这辈子性格的东西就是妈妈带给你的关系。

告别母爱羁绊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告诉自己感受比外表更重要。首先,要学会知道,虽然外在的东西很重要,但它们不如内在的感觉重要,这会帮助你回归事物的本质。

衡量一个人情商的高标准是做情感的主人,而不是情感的奴隶!事实上,情商的本质是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例如,当有人表达痛苦时,他们只会说我很痛苦,而其他人则会用不同的情绪如悲伤、沮丧、焦虑等来感受痛苦。

一个人的感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提高情商,还具有自愈的功效。所以你需要知道关注你和其他人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外表。

第二步:逐渐独立于母亲,慢慢确立自己的原则,逐步确立自己的界限。

当妈妈表现出各种自恋时,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你大,我小!这句话是有疗愈效果的,或者就算你不当面说,你在心里边讲:

”你是大的,我是小的!”对于父母,我们要做到是只负责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参与他们的生活和纠纷。界限分明了,家庭关系也就简单了。

这点深有体会,以前父母拌嘴时我总会参与其中想做个和事佬,结果发现这样做只会使矛盾激化;春节这段时间,父母只要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我会立刻离开现场,不参与他们的事,后来发现过一会父母又和好如初了。不禁感慨,合着我这些年来都是抱着处理关系的态度干着破坏家庭关系的事儿。

第三步:要和母亲和谐相处。

根据心理学家海林格的说法,你没有权利原谅你的父母。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原谅,而是感谢她爱你的方式。

第四步:你要学会建立自己爱的体系。要把你妈妈的这个自恋的***自己这儿终止。

要学会去关注自己的孩子:关注品格,而不是成就;体会情感,而不是告诉她该怎么做…当我们建立新的爱的体系后,有了爱的能力,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整天自恋的时候,这个自恋的魔咒在你身上就戛然而止了。

看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母亲和我之间的绊脚石终于清楚了。从小到大,母亲与我很少有亲密的时候,这让我感到很困惑,觉得母亲不爱我,现在才认识到,母亲只是在用她的方式来爱我,她对待我的一些方式其实是她的母亲对待她的方式;母亲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就过的非常辛苦;可是对我,母亲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我重复她的辛苦,这些我却没有看见;原来,是我接受爱的系统出了问题,我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母亲对我态度,我在用自己的标准去控制母亲的行为;所以才会觉得母亲不爱我;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在自己,所有的责任也都在自己。海因格说你没有权利原谅你的父母。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原谅,而是感谢她以她的方式爱你。

当我感谢了我的母亲后,我感觉到了母亲发自内心的舒心,这让我既惭愧又欣慰……与母亲的关系改变了后的自己就像是与全世界和解了一般,内心是平和而宽容,简单而富足的!

最后想告诉所有的女性朋友!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生活的内心富足、开心、快乐,那么首先要调整好你和你妈妈的关系,因为决定你这一辈子性格命运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妈妈带给你的关系。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 篇8

“母亲不是保姆,母亲是那个要和你的内在有呼应并能用能量喂养你的情感的人。”

1、十八九岁的时候,我会想,如果妈妈不在了,我就离开家去很远的地方,我就不再按世俗的标准去生活,我就不用活在这个累死了的世界。

那时候,我以为这是因为爱。我以为她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深的牵挂,唯一的牵挂。

2、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妈妈问孩子想吃什么,孩子说,面条和煎蛋,煎蛋单放。孩子知道,第二天那个煎蛋肯定是和面条放在一起的。

好像差不多对不对?煎蛋和面条放一起怎么了?

但孩子感到自己是不被看到的,不被爱的,而且,他不能说。因为说了也不会被看到,还因为说了可能被定性为没事找事。

我的妈妈是一个在衣食住行上对我无可挑剔的妈妈,她用行动表达着对我的爱。但是很奇怪,我对她的厨艺表示肯定,但是我的饭量很小。

好像那个“我妈觉得我冷”的孩子,我现在觉得可怕的不是她觉得我冷这个事情很烦,而是我已经不知道我到底冷不冷。

她从来不曾对我拳打脚踢,甚至从不曾反对过我什么。就像那一晚面条和蛋,我还能指责什么,又凭什么指责。

可是,我的心底却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被看见,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3、我看到了一个不被爱的女人,她的价值从来没有被肯定,她为兄弟姐妹付出、为丈夫付出、为婆婆付出,唯独不能也不会为自己付出,更心碎的是她的付出没有得到过肯定。

她想给孩子最好的,但是她心底对自己价值的无法认同,对女性价值的无法认同,在孩子身上织起了一张厚厚的网。

一个足够的好的母亲,给了孩子一个安全基地,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他(她)敢于去探索。

母爱,不应该是一种羁绊,而是力量。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 篇9

这本书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使我对母亲有了更深的理解,当那道阻碍我们关系的羁绊被看见之后,真正的亲密在母女之间传递,于是相处的时光变得越来越让人流连……

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今有“妈妈在那儿家就在那儿”“最难忘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可以说,母爱之伟大已亘古流传,影响深远。一个人的人生如果没有母亲的陪伴是不完美的;对于女儿来说更是如此,妈妈是女儿的榜样,妈妈对女儿的影响最大,妈妈身上的一些特质会传给女儿。这些遗传代代相传,一些传承着美好的品质,另一些则让人心碎。比如:为什么总是觉得没有人爱?为什么总是不自信?为什么对自己的外在有着偏执的追求?…原因在哪儿呢,很可能来自于妈妈身上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叫自恋!

自恋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一位自恋的妈妈有着两个最大的特征:

一是情感的匮乏,她整天关注的都是自己的感受。

二是强烈的自我关注,她做任何事的考虑角度都是从自己出发,很少关心别人,她会控制女儿按照她的方式去生活。

对着自恋的妈妈来说,她会控制女儿按照她的方式去生活,她把女儿视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会对女儿过分的严苛,会对女儿过度的关注,会要求女儿必须按照她的想法去做事。她没有把女儿当作一个独立的外在的人,而当成了自己的延伸,好像是年轻时候的自己。

自恋妈妈影响下的女儿一般会出现两种状态:要么和妈妈一样喜欢控制他人;要么和妈妈不一样喜欢讨好他人;并且会出现以下四种人格障碍:

第一,为什么我总觉得没人爱我。

第二,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第三,为什么我经常觉得空虚。

第四,为什么我总是不自信。

如果你在这四个方面有特别强烈的感受的话,这时候你就要反思,是不是因为你跟妈妈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亦或是你接受爱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你被这个自恋的妈妈控制的时间太长了。

自恋的妈妈无疑会伤害女儿,所以想获得内心富足,首先要调整好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因为决定你这辈子性格的东西就是妈妈带给你的关系。

告别母爱羁绊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告诉自己感受比外表更重要。首先要学会知道外在东西虽然很重要,但它没有内在的感受重要,这样会帮助你回归到事物的本质上来。

衡量一个人情商高的标准是能做情绪的主人,而非情绪的奴隶!其实情商的实质就是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例如:有人表达痛苦只会说我很痛苦,而有的人则可以感受出痛苦有悲伤、沮丧、焦虑等不同的情绪。一个人的感知能力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提高情商,而且能有自我疗愈的效果。所以你要知道,要去关注你和他人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看上去怎么样。

第二步:要逐步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要慢慢的建立自己的原则,要逐渐树立自己的界限。

在妈妈表现出种种自恋状况时,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你是大的,我是小的!这句话是有疗愈效果的,或者就算你不当面说,你在心里边讲:“你是大的,我是小的!”对于父母,我们要做到是只负责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参与他们的生活和纠纷。界限分明了,家庭关系也就简单了。

这点深有体会,以前父母拌嘴时我总会参与其中想做个和事佬,结果发现这样做只会使矛盾激化;春节这段时间,父母只要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我会立刻离开现场,不参与他们的事,后来发现过一会父母又和好如初了。不禁感慨,合着我这些年来都是抱着处理关系的态度干着破坏家庭关系的事儿。

第三步:要和母亲和谐相处。心理学家海灵格认为,你对你的父母是没有原谅的权利的,我们需要学会的不是原谅,而是感谢,感谢她用她的方式来爱你。

第四步:你要学会建立自己爱的体系。要把你妈妈的这个自恋的习惯在自己这儿终止。要学会去关注自己的孩子:关注品格,而不是成就;体会情感,而不是告诉她该怎么做…当我们建立新的爱的体系后,有了爱的能力,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整天自恋的时候,这个自恋的魔咒在你身上就戛然而止了。

读完这本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亘在我与母亲之间的绊终于明了。从小到大,母亲与我很少有亲密的时候,这让我感到很困惑,觉得母亲不爱我,现在才认识到,母亲只是在用她的方式来爱我,她对待我的一些方式其实是她的母亲对待她的方式;母亲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就过的非常辛苦;可是对我,母亲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我重复她的辛苦,这些我却没有看见;原来,是我接受爱的系统出了问题,我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母亲对我态度,我在用自己的标准去控制母亲的行为;所以才会觉得母亲不爱我;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在自己,所有的责任也都在自己。海灵格说过,你对你的父母是没有原谅的权利的,我们需要学会的不是原谅,而是感谢,感谢她用她的方式来爱你。当我感谢了我的母亲后,我感觉到了母亲发自内心的舒心,这让我既惭愧又欣慰……与母亲的关系改变了后的自己就像是与全世界和解了一般,内心是平和而宽容,简单而富足的!

最后想告诉所有的女性朋友!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生活的内心富足、开心、快乐,那么首先要调整好你和你妈妈的关系,因为决定你这一辈子性格命运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妈妈带给你的关系。

母爱羁绊读书笔记 篇10

未婚时,工作上不顺心,只想第一秒时间回到家里和妈妈在一起,虽然明白妈妈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但只要和妈妈在一起,仿佛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结婚了,只要一放假,就***带着孩子找自己的妈妈。只是因为和妈妈在一起很开心,心里很放松。只有此时,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气着妈妈时,过后赶紧想方法弥补。

妈妈立刻冲我大喊大叫,但这并不影响下一秒吃妈妈刚做的美味饺子。一切的一切,只以为是***已。

当拿到这本书《母爱的羁绊》阅读后,深深地明白原来我们一直以来的幸福只缘于这个叫母亲的角色,最为重要的是母亲得体的付出和那份浓浓的但不沉重的爱。

一个女人一生大概就是在女孩、女儿、女人、妈妈、婆婆或丈母娘的社会角色中进步或来回转换,在你的记忆里是否有许多欢快而平和的记忆?或者永远不要自信,即使你做的更多,你也不能给一个积极的?请在《母爱的羁绊》这本书里找寻那份答案。

如果一个女人不能确定自己,不能建立自信,她也许很漂亮,很能干,但她会觉得我比别人差。但有些外部条件不好的人却如此勇敢和自信。这一切可能都于你母亲的一个特质~“自恋”,只会过度地关注自己。

如果你因为自己某些行为,或者对自己过分要求而痛苦,你一定需要了解,或许你成为了你妈妈的一部分!但我们的母亲也是自己母亲的女儿,她可能没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我们去深入分析,不是去责怪已经遗传下来的事实,而是去理解和更好地接受一切!

这本书介绍了自恋母亲的特点:1。对自身重要性的不切实际的理解;2

专注成功,美貌,权利的幻想;3.相信自己独一无二,孤芳自赏;4.觉得自己享有特权;5.

人际剥削,喜欢利用他人。特别需要过分赞扬;7。缺乏同情心;8

常常嫉妒;9.傲慢目中无人!

如果你是一个自恋的母亲,请理性对待书中的内容,告诉自己:为了家庭和谐,改变自己。或者你是一个自恋母亲的女儿,对于自己的不幸童年,也许一些早已在心中生根的种种不开心都会随时牵绊你的生活,可是只因她是母亲,却是努力告知自己,那是自己的妈妈,母亲向来是被歌颂的,怎么有对母亲的亵渎和不敬,哪怕只是悄悄地想一下下而已。

然而,书中的方法告诉我们,当我们客观地对待这件事时,过去仍然存在,不会消逝。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放下和释然,了解过去和总结,能帮助我们走出阴影,因为母爱的羁绊,我们无法选择,那犹如娘胎带来的气性,能选择的,永远都是自己放下枷锁和固定思维,勇敢而无畏的心!不让原生家庭里的不良结果再传承下去。

也许你是女儿的母亲,或者你即将生下一个女儿。不要把自恋母亲的材料留给孩子,而要教会她平和完整,大方而不虚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汇总


我们要如何写最触动心灵的作品读后感呢?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 读后感能帮助我们对所读的作品进行归纳和总结,体现其核心价值,经过反复斟酌栏目小编为您呈现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仅供参考请大家认真阅读下列信息!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篇1)

利与弊钱穆先生在书中说道:“任何一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也不会绝对有弊而无利。”

这是一个很难读的句子。我咀嚼了很多遍才明白它的意思。是啊,制度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即便它的弊病远远大于它的益处,它也一定是为了解决当时的某一问题而产生出来的。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众所周知的。实际上,它是从汉代的选举制度演变而来的。在唐代,科举制度广招贤才,向更多的人开放,但最终由于官多官少,不得不降低要求,造成大量无用得官职。

明朝时,朱元璋废丞相,独自承担治国之责,部分原因是怕丞相与其他大臣勾结,对皇帝构成威胁。初期,朱元璋兴致勃勃,每天勤奋批阅奏章,但久而久之,政务愈加繁忙,一代代的皇帝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废丞相的弊病愈加显现出来。

如今设想,身为一国皇帝或朝廷重臣,必不可能草率决定一政策或制度,而必然反复考虑思量,与众人商议后才下决定,所以就理来说,不说最好,至少也应是能比较合理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但即使在今天,也不可能有一个完全没有缺点的政策。错误和伤害总是不可避免的。总有一些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但也有大的和小的。另一方面,腐败在每一个朝代都是存在的。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总是有道理的,总有那么一些人无法抵制**,成了“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

所以说,面对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剖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同时我们也应回到历史的落脚点,以一个当代人的身份去看待各项制度。历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不断探索和努力中逐步推进,更好地依靠公众的力量来实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篇2)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与>读后感

樊子悠这是一本我看完后无法释怀的书,强烈推荐给身边的人。被称为神作不是没道理的,很少遇到过让我在短时间内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划了又划的书。

这本书虽然很薄,但知识却如此密集,让人眼花缭乱。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你也必须承认读他的书可以获得很多经验。

对于汉唐为何而强,明清为何而颓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谓的黑暗**并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更多有当时人的妥协平衡与无奈,能够体会到钱常说的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严格地说,钱穆是一位经典学者,而不是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家。这本书在史料上难免会有一些不准确和漏洞。让我们看看总体分析。

从分权和集权的角度

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集中。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好的,地方**和中国共产党在待遇和地位上处于同一水平。

唐代的政治制度比汉代民主一些,地方权力开始削弱。表现在地方大员的下属也必须由**安排。

宋代开始向**集权的**方式靠拢,地方**的权利被分割,削弱了地方财政。

明代则更加集权,地方**的权利进一步分拆细化,进一步削弱地方财政

由于部落统治,清朝的集权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分权也不一定是好事,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就是**一旦衰弱,就无法控制地方的豪强化,进而反过来下克上,造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乱象。宋代也是总结了这个教训而进行**集权。

**集权好处在于使得地方衰弱,无力对抗**;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却难以形成凝聚力,一旦****被击破,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整体灭亡。

当代商业上可以参考中国移动在各地分公司权力大的时候,展现出的活力和创新力,以及在权力**总公司后,展现出来的官僚化和迟缓化的表现。

从皇权和相权的角度

大势所趋势皇权逐渐压倒对方权力,最终完全吞并对方权力。

在汉代,皇权与相对权是共治的,甚至相对权在实权方面也越来越受到控制。

到了唐代,宰相的权力开始减少,个人责任制度被分为三个衙门委员会。

宋代相权进一步削弱,没有军事权、财权、人权和监察权。

明朝取消了名义上的宰相,成为权力主体敢于行使宰相职能的事情。皇帝只依靠内阁作为秘书处。

清朝在内阁基础上增设军事部门,实行皇帝政务的秘密政治。

中国的皇相两权,比较类似董事长和ceo的关系,创始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才为自己和子孙后代服务,然而要担心的是,权力放出去以后,还怎么保障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权力。

'田代姜齐'的>故事并没不是孤例,历史上相权到达了顶点的最著名事件,是有名的'穿越者'王莽。当代商界可以看到国美的黄光裕和陈晓的故事。

从经济的角度

经济的问题比较复杂,大体趋势是从一开始的力役、兵役、土地税都要交纳,逐渐变为只有财役税收统一的形式。

汉代赋税相对较轻,中国历史上只有一次长期免征地租。全民都需要服兵役和兵役,他们可以通过花钱来逃避兵役。但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微乎其微,民营经济更加自由。

唐代的'租庸调制'是力役、财税都要缴纳,不过总体税比汉代更轻。而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更大,比如土地政策中的“计划经济”,后来变成了“两税制”和自由经济。

宋代将五代时期力役、财税都交纳并严重毁灭地方经济的'差役法',改为花钱消灾的'免役法',从此中国人再也不用服'力役'了。兵役制采取终身雇佣的“征兵制”

明代从一开始的依据人口统计的土地统计的财税制度,走向了只收田赋的'一条鞭法',不过收银不收粮的形式,让人民还要受到商人的再次剥削,而国家也因为银本位的制度而造成国家资源被西班牙掠夺(中国缺少**资源,'元'这个字来自于西班牙)。兵役则采用了唐代的'府兵制'.

清代的经济钱穆没有说,我觉得可以一说的有康熙的'永不加赋'这样的理想主义政策,雍正的'火耗归公'、'养廉银'这样的现实主义政策。

从力役、兵役、财役都要交纳,向只有财役税收这样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古代的通信水平落后,兵役、力役需要精密的人口管理统计,需要长时间付出极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所以最后都转向了相对简单的土地税收形式。而长期的土地税将让兵役和兵役重新开始征收,导致人民群众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土地买卖的自由化则会造成大量的土地兼并,加上人口的增多,工商业的不发达,当生产力和人口关系达到临界点的时候,古代人类难以摆脱的'马尔萨斯陷阱'就会一次一次的重来。

从人才选拔的角度

大体趋势是从贵族、大族垄断向门第,再向全民开放;从推举到考律诗到经义,再到考八股文。

在汉代,人才被选举出来,如地方选举,**选举,孝道。

唐代中国人拥有了考试的科举制度,把进仕之路向全国人开放,但依然以门第为主。

宋代门第势力已经衰落,科举制度真正的走向了全国人。

明朝综合宋人对《经义》的考证不严谨、不客观的事实,开始变相考证《八股文》

清代,由于外族统治的需要,在考试中为满族等统治民族增加了更多的地方和更简单的渠道。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世界上的很长时间都是非常先进的,而且也是中国的政治官场中少数几乎没有**舞弊的,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最优秀的人能进入**机构。不过成功模式被人为的的单一化,也造成了最优秀的人不愿进入工商阶层等其他空间。

读后感1、政治制度离不开当时的人事,脱离了人的动机这个关键,制度就只是单纯的条条框框。

2、政治制度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各个时代的制度之间,各个制度都有潜在的联系和交织。

3、看上去很好的制度也有变坏的一天,看上去很坏的制度在设立之初往往也来自于良好的用意,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在不停变化的,不要以现代人后世所处的世界准则来抹杀已往的历史。

4、决定制度的关键是文化,决定文化的关键是民族,决定民族的关键是生活习惯,决定生活习惯的是作息,决定作息的关键是自然环境,决定自然环境的是地理。所以制度的决定一定是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5、对历史和过去带着一些敬意和温情,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好一个时代的事,而人类是一代踏着一代的肩膀才站立起来的,不要因为有过黑暗的部分而将整个历史都全部抹杀了。这也是我不喜欢黑格尔和他的门徒们用国外的单一角度对中国历史的负面评价的原因。

最后再以钱穆的话作为结尾

'我们不要说中国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话。我们要分析那时的具体事说,换言之,我们要找出历史材料,来说明当时究竟失败在那里。'

'不要以时代事实取代历史事实,历史事实纵然有过失但总有其当时的存在意义,万不可将历史之过失全盘否定。只有学习得,借鉴失才能对当下改革有积极意义。'

看到这些话,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真真切切的能感受到大师在主流的'民族虚无主义'下的执着和坚持。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篇3)

泱泱中华两千年,史籍浩繁,但自太史公起,多是纪传体史书,少有专述制度的典籍,而能把历代制度放在一起作对比的史书更是少之又少。钱穆先生这本书,从制度着眼,如线穿珠,从汉、唐、宋、明、清一路讲下去,贯穿起各各人事,让人豁然开朗。

钱老阅史无数,是近代治史最后一个集大成者,这本书也是写的深入浅出,各种典章故旧信手拈来。笔者学力浅薄,只能就其中几点做些思考。

一.到底存不存在相权。

宰相,按照钱先生的说法,是中国古代政府中的实际领袖。两千年国史其实就是皇权和相权相互博弈,此消彼长的过程。从汉代一路走下来,皇权日盛,相权日衰,到明代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取消宰相一职,所以明清两代才是真正专制的时代。

天下之大,从秦代统一算起,疆域北起河套,南至两广,西起陇山,东至朝鲜半岛,有上千个县,事务繁多。始皇精力过人,尚自每天要批阅一百多斤奏章,后来人自难仿效。这么大的天下,一个人是无论如何管不过来的,必须有人分担,所以宰相必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名称,分担的分量也不一样罢了。在汉代叫宰相,一人包揽,唐代是由中书令、侍郎、尚书令三人负责,宋代由中书负责行政,三司负责财政,枢密负责军事,明代由大学士票拟,皇帝本人或者司礼监太监批红,清代政务由皇帝和军机处大臣商定。不论名头如何变化,总是要有人来分担皇帝手里的权力的,这是中国国土博大、事务繁多所天然决定的。

二.宰相到底是管家还是实际领袖

钱先生认为,宰相是政府首脑,是国家的实际领袖。皇帝只是国家权威的象征。至于后来相权衰微,是各类因素共同导致的。但这是不对的,正常情况应该是相权对国家负责,皇权只对皇室负责。

但是从上文可以看出,两千年下来相权是越来越小,皇权倒是越来越大。如果宰相是实际领袖的话,为什么却要不断受到皇室的制约。如果把宰相看作是皇帝的管家的话,这个现象就很容易解释了:主人让管家帮忙治家遇到懒主人,管家管的就多管些;遇到勤快的主人,管家就少管些。

那么,到底宰相是实际领袖还是管家?这个应该从谁受制于谁来分析。

中国国土庞大,举国皆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家庭,居住分散,参政意识淡薄。这导致了中国不可能像希腊城邦那样选举产生领袖,也不可能定期推选出代表民意的国会,所以天然地造成了不民主。不民主就会产生个体领袖皇帝,再由皇帝来任命宰相,从而宰相受制于皇帝。所以与其说宰相是政府实际领袖,不如说宰相是皇帝事情太多管不过来,请的一个管家而已。倘若皇帝是由宰相或者内阁任命的,那样宰相方可以说是实际的领袖。

三.历代田赋政策

历代土地政策都极其简单,虽有便于操作、避免官吏从中上下其手的考虑,但是也过于简陋了。汉代就是按田收赋,唐代实行两税制,按人收赋,宋代也是两税制,加上地方乡绅负责制,明代用鱼鳞册,按人、按田统计收赋,清代沿用明制。即不考虑田有贫瘠肥沃,也不考虑收割播种的效率不同,更遑论山民、渔民等不以耕地为生的家庭。与精巧繁复、互相牵制的政府职权系统相比,真是简陋之极了。从这一点,也可见出皇帝们视百姓如刍狗的心态。

四.清代制度得失

清代是皇权最集中的朝代,加上自雍正皇帝创立的秘密政治,使有清一代的政治制度最为黑暗专制。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清代的皇帝反而是历代里最为清明的。这来源于清代皇帝对皇子教育的高度重视和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这个制度保证了太子不用早早确立,成为大家的靶子,同时皇子们为了竞争储位,也要各各勤勉。

就像钱老说的,制度永远要和人事配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清代没有一个好的政府职权制度,反而发展出了好的储位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每位皇帝都不至于太差劲。

五.制度的作用

每朝都有每朝的制度,配合当朝的人事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都会有死角存在。有时候越是繁复的制度,死角反而越多,这就是老子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所以制度绝对不是越多越好,而要视当时情况而定,针对时代特点,制定出配合当时人事的制度来,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样的,时代前进了,人事变化了,制度也应该跟着变化,因循守旧,只能是弊大于利。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钱穆先生视野宏阔,分析鞭辟入里,语言平实。这本书极薄,而内容却极厚重,值得一读再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篇4)

近日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颇有启发。此书就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汉、唐、宋、明、清的四个方面**职权的分配、考试和选举制度、**的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概括主要内容,叙述演变历程,指陈利弊得失。书中生动通俗的预言完全超出了我对政治类书籍的期待,它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方式更加发人深省,这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谈谈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浅薄认识。

一、看问题时要用联系的观点

钱穆先生指出,“要讲某一代的制度得失,必须知道在此制度实施时期之有关各方意见之反映。”此处的意见钱穆先生称之为历史意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时代意见,即后世在自己的时代背景下对历史制度做出的评价。为何钱穆先生更强调注重历史意见?

因为历史观点具有时代观点无法替代的价值。南橘北枳的道理大家都明了。在同一时空下,同一物种只因种植在不同地域就结出了不同的果。

而给出时代意见的后世者与提供历史意见的当事人不仅在学识、阅历、认知上已然不同,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更已是时移世易、沧海桑田。时代意见也就无法包含历史意见中那些源于亲身经历者的真实而客观的切身体会。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国别族群、地域风土、文化习俗、科学教育等各个影响认知的因素,才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原汁原味的感受,做出客观而理性的判断。

二、研究事物时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钱穆先生在书中写到,“政治是文化中重要一机构,决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产生出某一制度的。”所谓“不会随随便便无端”,也就是说事物的产生必有其因果和依据,更是有其一定的规律、路径和内在深意值得挖掘**的。例如,汉代的兵役制度规定,男子从23岁开始服兵役。

为何是23岁呢?钱穆认为,这是当时农业经济决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汉代的耕作主要依靠人力资源,生产力不发达,不能实现高产。早期男子兵役将减少农业劳动力。二是遵循农业耕种规律,壮丁劳作三年后便会有一年的积蓄用来照顾家人,即“三年耕,有一年之蓄。

”所以汉代男子20成丁受田,23岁才被要求为国服役。所以只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将事物看的透彻,才会更好地理解其精妙奥义,也有利于摸索出它产生的规律,以便在未来同类事物的产生中思虑周全、未雨绸缪、惩前毖后。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篇5)

前不久看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以为它会如以往看过的一些名著那样枯燥乏味的。谁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从序、序到汉、唐、宋、明、清五代讲学到总论,我都发挥了十二点精神,提足了兴趣,饶有兴趣地读了两遍。因此,我从兴趣中学到了很多。

《论语》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得有失的。

而中国的几千年一言以蔽之曰“封建专制”,则是钱穆先生所最反对的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这本书里,钱先生论得论失,但主要的是要肯定其得,即中国历代(自然主要是先生所详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在政治制度、人事上的建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何应钦邀请,为台湾“战略顾问安全委员会”所作专题演讲的合集。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因截稿期限急迫,遂以讲稿稍加补充修改,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付梓成书。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要言不烦,论述精辟,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容易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论及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历代之始,不论汉唐还是明清,都如一张张白净的纸,在英明的君主的励精图治下,总能创造出一个个辉煌。而在历朝之后期呢,多因了因循守旧、骄奢淫逸、小人干政、内忧外患等等,经济、文化、军事上或多或少地陷入了无可自拔的困境当中,再想恢复到过往的繁荣昌盛又谈何容易呢?这不就是教我们要懂得发展、懂得开拓进取吗?

否则,就只能是见到最初时那美丽的昙花一现,没法持久。推及政治制度,钱穆先生说“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好久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失好制度的呢?

”不正说的世界是发展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落后的道理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生是衡量政治得失的关键指标。也不记得是何时何地听来的这句话了,但总觉得说的挺好的。在《中国政治得失》这本书里,钱先生论述了汉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很显而易见的就是先生最赞汉,次褒唐,再次谈宋明,而末仅就全贬清似的了。

若问其间的原因,我想不同的读者一定会有各异的理解的。在我看来,张先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从民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评论。而至于民生方面,又是可由许多处所见的。

在此,我想主要就从历代的兵役制度来看。从这本书中不难看出,汉代的兵役制度是相当人性化的,这从当时设置的兵役时代就可以看出。“一个壮丁,到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这里,正是汉统治者充分考虑到壮丁以及他的家庭负担的体现,既是一种经济的考虑,也是一种道德的决定。

唐初是实行“寓农于兵”政策的,也可谓之为府兵制度,较之于汉制,这似乎比较好一些。但后来,官兵制度也失败了,官兵变成了劳工,这必须说是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在那时,凡当兵的,都要面上刺花字,是不被国家所重用的,因而也是被世人所瞧不起的。

明代的兵制呢,先生说“明代武功,较之唐代相差并不远。”由此或许也可见,实行卫所制的明代兵制,在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而国家呢,也可以说是比较注重民生吧,总之是就不要他赋税了的。清代,则是由于满族人统治下的政府,满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敌视汉族人的,所以要论及民生,清代的中国人,或许应该主要是汉族人,实在是苦不堪言的。

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我启迪最大的则莫过于评价一个朝代的政治好坏的一种方法了——学会“听取”历史意见,而不能只从个人所属的时代出发,不能只凭自己时代的判断来吞灭历史的判断。于是,在本书的前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先生从理论的高度明确地区分了“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这一对范畴。先生指出,所谓“历史意见”,指的是一项制度实施之时代的人们由切身感受所发出的意见,而“时代意见”则是指后人单凭其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

“我们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而产生出来的。”这种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或已成为一种“历史意见”,但对当时人来说,无疑是代表着他们时代精神的“时代意见”。唯有代表着当时的“时代意见”,它才有存在的合理性,才能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而不变,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历史意见”。

故钱先生认为,“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二者应该是精义相通的。如果说一个人在评价历史而又不知这种“历史意见”,那是他的无知;若其明知“历史意见”为何而又以自己的“时代意见”来肆意吞没“历史意见”,那就是狂妄,是数典忘祖。毫无疑问,在我们的研究中,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允许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拜读本书时,一面我获益匪浅,解决了我中学学习历史时的很多困扰;可是接踵而来的却又是一些不解的疑惑。也许是因为钱穆先生本人对中国古代政治相当认同,这让我觉得有些地方似乎有点变相猜疑。例如,张先生一直认为汉代的政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政治,所以他选择了许多史料来论证这一观点。从书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汉代制度的优势:

轻徭薄赋的经济制度,地方中央的融洽,乡举里选的可行之处……但是,先生却不知为何把我们熟稔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历史事件只字未提,或许先生是觉得不可尽言之吧,但我觉得这也算得上是汉代史上重要的一笔,不提及,似乎有些不妥当。既然是政治得失,得失得失,作为“失”的重大事件之一,还是应该讲讲的。

又再如对清代的评述上面,我也觉得自己的见解不能与先生的完全相同。因为在我粗略的阅读中,先生似乎非常讨厌清朝,至少不喜欢满清政府。所以字里行间,我总能感受到先生的一些颇词。

虽然我也同意我丈夫的说法,即在清朝,宗族政权取代了以前的文人政权。但是,我又自觉,既然汉唐宋明各朝的政治之失都是情有可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被人理解的,那么,谈及清代,为何就不适用了呢?我们应当认识到,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一方面固然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于本族实行统治,然而另一方面,被包围于汉人及汉文化的汪洋大海当中的他们,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对中国原有的政治制度加以继承,否则,他们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可能的统治。

所以说先生在此处可能过多的带了个人的感情吧。而在客观事实上呢,“清朝皇帝接受汉化的诚意与速度是在他们之前的所有少数民族统治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汉化速度最快的部分,莫过于政治制度。”(这是我在张鸣的《再说戊戌变法》中看到的。

)以上就是我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后的一些感悟,因为见识短浅,我自觉并不能把先生此书中的所有精华都吸取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而又深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我也不敢说自己的上述观点一定正确、符合原意,只是按照心里的所思所想,全然写了出来罢了……

本文来源://www.xmw98.com/x/24.html